宽阔的马路、漂亮整齐的服装品牌广告牌、装修豪华大方的服装市场、繁闹的购物景象……这是记者在合肥市新站区站前路看到的景象。据介绍,目前这里已经集聚了已开业的安徽大市场、白马服装城、中绿服饰广场、七浦服装批发市场,现有经营面积分别为35000平方米、42000平方米、41000平方米和10000多平方米。即将开业的有光大国际服装城、宝业居家轻纺广场、安徽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这就是2006年6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市场专业委员会命名的“安徽服装第一街”。
其实,在2004年之前,安徽服装市场以二级零售市场为主,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服装专业市场。自2004年开始,安徽服装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仅合肥市新站区站前路一公里范围内,就有七家市场,经营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铺位4000多个。而白马、中绿、光大都有二期,规划面积近25平方米。市场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在全国服装界空前罕见。
那么,“安徽服装第一街”发展为何如此之快,它的发展对于安徽服装产业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它下一步的路将怎样去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没有品牌资源,我们可以引进其他地区的;缺乏先进管理经验,我们可以去学习,去借鉴;为谋求自身发展,我们更愿意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安徽服装商会秘书长叶梁对记者说。
对于服装业相对落后的安徽来说,服装市场要想迅速发展,单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为选择一个适合安徽服装业发展的合作对象,安徽省服装商会、政府职能部门和多家服装企业三方联合走南闯北,多次组团考察济南、深圳、浙江等地,最终“安徽服饰第一街”将合作的对象锁定为“中国服装第一街”之称的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
据了解,杭州四季青从16年前只有45个摊位起家,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立体化、智能化的全国一流服装行业中心,目前汇集了四季青服装市场和常青意法服饰城等各具特色的13家专业服装市场。2006年5月27日,杭州四季青被中国商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服装第一街”。叶梁认为,四季青的昨天就是“安徽服装第一街”的今天,一定要学习它的模式,借鉴它的发展路子,并充分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
为有效利用“第一街”品牌资源,促成双方的.紧密合作,为此,安徽省服装商会领导与有关市场负责人前往杭州,专门拜访了杭州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管委会,就“中国服装第一街”和“安徽服饰第一街”、市场与市场、品牌与品牌的对接进行了初步接触,并邀请“中国服装第一街”组团考察安徽。
2006年8月20日,在安徽省服装商会精心筹划下,“中国服装第一街”与“安徽服饰第一街”在合肥市新站区首次接触,举行五方会谈。当谈到“中国服装第一街”与“安徽服装第一街”的合作时,叶梁坦言:目前,“安徽服装第一街”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从谋划、授牌、宣传到有序再到成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中国服装第一街”的来访,为浙皖两省服装业建立产业战略联盟提供重要契机,为浙江服装品牌进军安徽市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两地服装市场之间的交流,为“安徽服装第一街”首次发力擂响了战鼓。
“安徽服装第一街”的带动力量
对于“安徽服装第一街”的打造,各方面反应积极。合肥市一位政府官员表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款式和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服装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安徽省会城市合肥打造“安徽服装第一街”,对于合肥乃至省内周边市场的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服装协会有关专家认为,服装产业关联度高,从生产到销售整个环节有很多文章可做。“安徽服装第一街”将利于服装市场积聚,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向服装产业的上下游发展并延伸,并将会带动安徽乃至中部地区的服装产业的发展。
“如果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划一个圈,那么将有超过6亿人口在这个圈里,这就是安徽的区位优势,也是发展服装业的市场优势。”安徽服装商会副会长吴成权感慨地说,仅安徽省就有6500万人口,每年的服装消费超过300亿元,但97%都来源于沿海发达地区。如果以300亿元的市场份额计算,每增加两个环节,至少要增加20%一30%的消费负担。这样一来,每年几十个亿就会浪费在中间环节上,这必然会转嫁给消费者。为此,建立一级服装批发市场,砍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成为发展安徽服装商业流通渠道的当务之急。
“特别是在当前中国服装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安徽服装第一街”的打造会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服装企业来安徽寻找市场,近而在安徽投资建厂,从而在带动当地服装产业的发展。”叶梁认为,目前在中部六省之中,安徽的服装产业居于第三位,河南和湖北遥遥领先于安徽,而湖南、江西与安徽的差距不大,两省的市场建设比安徽更加齐全,安徽没有一个全国出名的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品牌,在此情况下,“安徽服装第一街”的建设,会推动安徽服装产业的全面发展,再以产业推动市场发展,借机打造安徽本土的服装品牌。
由“安徽服装第一街”引发的思考
“安徽服装第一街”在发展道路上同时存在着某些问题。对此,有关专家对“安徽服装第一街”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第一,经营趋同,定位单一。7家市场全部定位为服装,没有明确的特色定位,同行难免恶性竞争。还有一些市场有“走房地产式商业地产之路”的痕迹,注重销售铺位,对营商造市、培育市场缺少切实的筹划,铺位出售、出租中,投资客比例过高,酿成了市场建成后“二手转让”盛行,大品牌经营者难以引进,专业市场的特色就“串味”变杂。第二,缺少产业支撑。从长远来看,完备的横纵向产业链是服装市场赖以发展繁荣的根本之一,这正是安徽所缺乏的。第三,目前合肥市民购买服装仍以大型商场、专卖店、街区店为主,低端消费群也只是到城隍庙等市中心市场较多,而批发商还是习惯于到杭州、武汉、常州等城市进货。这里的几家批发市场一般只是以零售为主。
为此,有关人士建议:“安徽服装第一街”的建设应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近期应定位为区域性集散类批发市场,重在营商造市,逐步向地级市延伸;中期可建设成华东大型批发市场,同时培育一定的服装产业,向产地市场转型;远期可定位为全国性中心批发市场,并依托专业外贸公司发展出口订单业务,生产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转型,形成分工明确、规模适中、要素齐全的综合性服装产业群和完整的产链。
来源:服装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