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棉花收购的季节。但今年,叔叔并没有大量收购棉花,一来今年棉价低迷,二来部分棉农惜售。如果不是提前预测到风险,叔叔便只有亏钱了。
棉花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其价格一直都受人关注,但在这些年大起大落的行情背后,棉农大概是最受伤的了。然而,最终影响的却是棉花的产业链,棉价的起伏,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棉价上演“过山车”
棉农及游资对近年来的棉花价格走势,大概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经历了价格上涨带来的喜悦,也承受了大跌带来的痛苦。但这种喜悦和痛苦,有可能只是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能轮番经历。最近两年的棉价就跟股市一样,涨涨跌跌中,上演着过山车似的行情。
去年的棉价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用“疯了”来形容。中国棉花信息网显示,去年的棉花价格是10年来利润最高的一年,棉花价格在2010年全年经历了3个典型阶段,即逐渐上升、大幅上涨、大幅回落趋稳。籽棉单价从最低平均3块多一斤涨到5块多,最高涨至接近8元的价格,但是从9月中旬开始疯涨的价格,在11月中旬出现了大幅回落。去年11月,国内大宗商品全线下跌,棉花跌幅最大。
2011年,棉花再坐“过山车”。棉花价格在第一季度温和复苏后,没多久又开始大跌。由于去年的大量棉储,棉价似乎已无太大上涨空间,目前籽棉单价仍维持在4元左右,相比去年繁荣的顶端,将现在称之为谷底也不为过。
影响棉价的因素有很多,但在这样的大涨大跌下,除了有游资炒作的因素外,供需失衡也是导致棉价波动的最大原因之一。当然,与国际市场也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伤了棉农苦了棉企
棉价起伏,令处在产业链最上游的棉农们很受伤。在棉价高时,棉农盲目的扩大种植面积,但棉价下跌时,他们无计可施,深受其苦,种棉出力不落钱。
据中国棉花协会监测,2011年全国植棉面积8018万亩,同口径比较增长4.1%;预计全国棉花产量738万吨,同比增长11%。但由于棉价低迷,棉花交易也再没有出现如去年那般的红火场面。去年前三季度的上涨行情令棉农们很是自信,因为他们对棉价继续上涨似乎有着充足的把握,但今年,更多的是雾里看“花”。
众所周知,种植棉花需要付出多种成本,包括化肥、农药、人力及运输等等,棉价大跌,减少了收入的同时,也大大的挫伤了他们的种棉积极性。
与棉农一样叫苦不迭的,还有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棉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棉花价格会不断的向织布、印染、服装、家纺等下游产业传导。据相关媒体报道,今年8月份,有“纺织名城”美誉的福建省最大棉纺基地长乐市,在找不到订单的情形下,遭遇整行业大幅停产。
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地区也有出现。棉价起伏,令棉花收购加工收收停停,库存不断增加却难于销售,纺织企业在高位时进原料,使得产品价格上升,至今仍未消化,从3月棉价逐步震荡下跌之后,订单量就呈减少趋势。
纺织企业一位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棉价是高涨还是深跌,棉纺企业从来捞不到好处。连船小好调头的中小企业,也同样经历着由棉价带来的不可承受之痛。
下游服装涨声一片
棉农及棉企对棉花伤心,消费者却对服装的价格产生质疑:为何在上游棉农贱卖棉花的同时,下游消费者却正在承受着服装价格上涨的压力?
眼下正值深秋,是秋冬服装的销售旺季,走进各大商场及服装门店,可以看到,今年的秋冬服装,价格涨了很多,动辄一件就有上千元,和以往几百元就觉得贵的感觉比起来,消费者们早已跟不上价格上涨的步伐了。在市场上,现在已难以觅得一件500元以内的冬装了。据说,各种品牌服装表示,不仅不会降价,有可能还会继续涨。今年同比去年,价格已经上涨了超过10%。
记者在多次问到服装企业为何现在衣服买这么贵时,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没办法,棉花涨价了啊!可是,服装涨价,棉花真的就是罪魁祸首吗?或许是一部分原因。如果棉价可以对服装价格起到决定性作用,那么棉价也有大跌的时候,服装为什么仍然年年呈现涨势?
一位在江苏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告诉记者,服装涨价主要是由于生产成本及商场费用提高了,而棉价对服装价格的影响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实际上,今年秋冬服装生产所用的棉料,大部分就是来自高价位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