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检验检疫局积极扶持鞋业转型升级
前不久,有着“世界最牛鞋展”之称的国际鞋类展览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如期举办。由我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行业龙头浙诺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鞋企组成的温岭展团一登场,就吸引了众多眼球。 温岭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面积仅占全国万分之一,却是全国制鞋企业最多、产量最大、产值最高的县市。2011年,温岭6004家大小鞋企共生产了12亿双鞋,创造了“天下之履,十有其一”的奇迹。历经30多年的艰辛跋涉,温岭鞋业走出国门,将足迹深深地印在了全世界148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走”规模经济之路
与福建晋江、广州东莞一样,浙江温岭是中国鞋履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不过,前者以大中型鞋企为主,而温岭鞋业则小微企业居多。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台州的命脉,而小微企业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细胞。 正如浙江卓凌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盛建勇所说,温岭鞋业之所以闻名,不是几家大鞋厂的功劳,而是数以千计的小作坊“聚合”的结果,“是他们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温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温岭小微鞋企的存在,凸显出规模效应,让温岭鞋业能够始终保持低成本竞争的优势。产、供、销,每一条线上都有企业,危机来临时,抱团存活的概率才大。但随着转型升级的脚步加快,温岭鞋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洗牌。去年底,有100多家鞋厂倒闭,基本都是产品质量较差小厂。浙江台州检验检疫局认为,这种洗牌不仅没有影响温岭鞋业的生产状况,反而有利于提高鞋业的整体质量。温岭市鞋革业商会秘书长潘克诚表示,这些家庭作坊式小厂关门倒闭,是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温岭鞋业要在国际市场抢得地位,就要扩大规模,“走”规模经济之路。
因此,重压之下的温岭鞋业没有出现衰退迹象。据台州局统计,2011年,辖区484家鞋企向14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37009批、4.5亿双、货值14.85亿美元的鞋类产品,同比分别增长9.3%、18.3%和31.2%,在出口企业数和出口批次、数量、金额方面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走”品牌提升之路
“温岭鞋业如果不进行品牌经营,不出5年就会被淘汰。”这句话出自浙江福德隆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富德之口。在温岭,制鞋企业多达6000多家,但拥有自主品牌的却很少。大多数鞋企走的是中低端廉价产品路线,每双鞋的利润只有2%左右,有的甚至无利可图。
丧失成本优势后的温岭鞋业该何去何从?对这个问题,检验检疫部门、鞋企负责人、鞋革商会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品牌提升是必由之路。
谈到“品牌”,朱富德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给品牌厂加工,我的鞋卖17元,而他贴上自己牌子转手就卖30多元。”贴牌与自主品牌,让朱富德看到了企业竞争力的高低。经过对温州和福建鞋业进行全面考察,朱富德很感慨:“福建一些鞋企,像ABC、安踏,创办前期规模跟我们差不多,现在却走在我们前头。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品牌运作。”
2012年初,温岭市鞋革商会年会上,台州局提出,贴牌企业没有话语权,质量再好,终究是为他人作嫁衣。台州局认为,创建品牌既需要企业负责人理念的更新,也需要管理水平的提高。
台州市石林鞋业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客来峰,产品质量和性价比都不错,但出口比例不高,且多集中在中东等低端市场。台州局对企业进行了“巡诊体检”,发现产品的冷粘烘干时间与温度工艺参数有待优化、针车车间工序不合理造成流转混乱、自主品牌产品类型与目标市场要求有差距等多个问题,并据此开出3份“优化建议单”。今年1~4月,该公司出口额高达1028.5万美元,同比增长26%,其中自主品牌出口占了半壁江山。
“走”科学发展之路
“到新兴市场淘金吧。”近年来,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低迷,台州局顺时应势,鼓励鞋企加快“走出去”步伐。
据著名投资机构高盛预测,金砖国家2012年将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发达经济体1~2%的年经济增长率。眼下,俄罗斯已成为台州出口鞋业的重要新兴市场。2011年,台州出口俄罗斯鞋类产品金额达5007.4万美元,同比增长47.96%。
打入俄罗斯市场,温岭鞋业有着自己的“独门秘诀”——在境外设立加工企业。
十多年前,台州商人李传法在埃及投资了2000万元开办鞋厂,国内取材、研发,国外加工、销售,让李传法大获成功。尝到了甜头的李传法,2007年又在俄罗斯成立了一家子公司,并顺利进入当地市场。据台州局温岭办事处的检验人员介绍,国外特别是俄罗斯等国的“灰色清关”一直存在,外国鞋子很难“走”进去。温岭一些龙头鞋企通过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办厂,实现产品本地化,既可避免较高的成品鞋关税,也有效抵制了相关贸易壁垒。
“经营模式可以被复制,但技术创新才是企业持续发展之本。我们将继续引导企业走规模、创新和品牌之路,持续推动温岭鞋业走科学发展之路。”台州局局长何滨的一席话道出了温岭鞋业转型升级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