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棉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棉纺织行业是纺织行业的重要上游环节。当前棉花调控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国内外棉花的价格差异过大,国内纺织行业的产业链优势不能消化,造成国内纺织品的出口国际竞争力削弱或者消失,棉纱、棉布由于内外价差,在现行的进出口政策下,大量进口,使棉纺织行业不能承受产能、产量的产销平衡(这还有一个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棉花的生产成本和收储价格不能有效向下游传导,棉花的轮储和顺价销售不能实现。如果国际市场的长期平均价格与国内目前的收储价格差距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将有可能间接导致全球棉花的生产过剩。
上述因素造成了近日棉纺织的纠葛局面:国内外棉花价格价差区间达到了5000元(有时更高)左右,影响到了棉纺织产业的正常运行。如果说以前也有过这么大的价差,棉纺织行业通过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的优势消化了这个劣势,那么今天,这个产业链还能否有这样的比较优势来化解行业矛盾就需要商榷。以前的优势除了产业链配套完备外,再有就是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外汇汇率)、能源成本以及规模效益等,如今这几方面的比较优势除了产业配套完备外,其他的比较优势几乎不存在了。在与其他国家和区域纺织品市场竞争大环境下,我国的棉纺织的产业优势,如果棉花价格差异过大,将不能有效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的安全将受到威胁。
棉花的生产环节调节,说到底,就是我国棉花的收储价格与国际市场的长期价格之间如何调节,也需要一个机制来完善。一方面棉花生产的积极性要保护,根据有关农产品的价格比较计算的棉花收储价格,生产方认为收储价格还不足以体现棉花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长期价格,在现行的棉花生产运行体制下,目前来看,远远低于我国的棉花收储价格。5月初在河南的棉花会议上我们再次提出棉花的国际市场(美棉期货)长期平均价格应该在70美分左右,如果是这样一个价格,倒推我国的棉花市场调控,我们的棉花市场就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机制来平衡棉花的生产和使用。正如以前所提出,棉花市场价格的相对长期一致性是我们调控的目标。
我国的棉花收储政策的出台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而且目前来看,对国内外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今年的棉花储备量,在现在的内外部环境下,还会继续增加,这也增加了我们棉花调控的手段和力度,增加了我们驾驭国际棉花市场的能力。但同时也应该根据棉花市场价格的变化,用有效的机制保持棉纺织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整个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棉纺织行业由于内外棉花价格差异导致长期萎缩,棉花产业势必受到伤害。这与棉花的收储和调控政策背道而驰。
在符合我国现行的政策以及WTO有关承诺的前提下,政策调控应有弹性,应该适时、适当地调整,保持上下游产业链的健康。只要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在中国,我们就有能力做好棉花的调控。当然,政策调控要有可预测性,市场各方要可操作,除了天气和其他突发因素外,市场的利益方在政策的引导下应该能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