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
广东省茧丝绸业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在经历过八十年代的发展和九十年代的行业性低谷后,目前年产量已恢复至:蚕种100万张、鲜茧60万担、厂丝1500吨、丝织品2亿米(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为3000万米)、服装7500万件。茧丝绸产品年出口10多亿美元。
广东省茧丝绸种类齐全,产品包括土丝、厂丝、土丝绸、土绸绫、莨纱(香云纱)绸、粤绣(含广绣和潮绣),以及由此衍生的珠绣和服绸、丝绵衣及丝绸高级服装等。
广东省茧丝绸产业集群主要有:①茧丝上游原料生产的产业集群。包括:粤北始兴、翁源、英德、曲江、乳源蚕茧厂丝产业带;粤西阳春、化州、遂溪、雷州蚕茧厂丝产业带;西江德庆、郁南、云浮、罗定茧丝生产产业带。②丝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带。包括:佛山、广州、中山、深圳、东莞。③潮绣、丝绸工艺及高级时装。包括中山、潮州、澄海、汕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丝绸企业尤其是丝织、印染、服装企业等先后进行了大规模改制,企业新的定位为企业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涌现了一批大型企业。贸工农一体的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自八十年代初组织实施茧丝业的战略转移,现已发展壮大为全国出口企业200强第19位,年出口10多亿美元,居全国丝绸行业前两位,属下各子公司经过产权多元化改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茧丝绸业具有企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投入产出高的特点。据统计,每万亩蚕桑仅从种桑养蚕到缫丝就能容纳6500个劳动力,再延伸到丝绸、印染、服装加工等,可容纳1万多个劳动力。目前由龙头企业省丝绸集团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全省约30万户100万农业人口脱贫,产业链各环节容纳就业人数约十万人。随着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的梯度转移,茧丝绸业适合广东省西、北江流域及粤西雷州半岛生产力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二)调整内容
丝绸业包括茧丝绸和化纤仿真两大部分。
广东省的茧丝绸有悠久历史、八十年代曾经辉煌、九十年代初中期陷入低谷、近年来在原料基地建立、企业体制改革、经营体制转变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广东丝绸业已经有原料、装备、传统工艺、地理、经营模式等比较优势,具备了再造辉煌的条件。
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和优化产品结构是调整的重点。
在继续发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优势、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巩固、提高粤西、西江、北江三个原料基地蚕茧和厂丝的生产水平,深入研究开发具有亚热带特色的蚕桑业发展技术体系,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蚕桑业,保持广东丝绸在亚热带蚕桑品种选育、蚕种特殊处理和防微技术等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大幅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
优化产品结构的方向是主攻中高档服装用丝绸面料,提高丝绸面料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实施桑蚕真丝绸品种、丝绸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三大优质化工程,从优质蚕品种选育和推广开始,解决原料茧生产、自动缫丝、无梭织造、精深印染整理的关键技术,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行业的步伐,淘汰落后的缫丝、绢纺、织绸设备,采用21世纪的先进设备以提高自动缫丝和无梭丝织机的比例,到2010年,行业自动缫丝机保持在100%以上,无梭丝织机比重占60%以上,带动原料、缫丝、丝织、印染整到服装的开发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改进传统真丝绸品种(如双绉、电力纺、斜纹绸、素绉缎、丝绒、绢纺绸等),提高其印染加工深度,提高产品抗皱、耐缩能力,提高色牢度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开发利用科技含量高的特细丝、蓬松丝、复合丝等差别化纤维以及包缠丝、疙瘩丝等各类真丝和真丝与其他纤维交织混纺、复合的新型原料,生产风格各异的丝绸产品。积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产品,如室内和汽车装饰、商品包装等方面的丝绸制品。
化纤仿真产品目前部分采用韩日进口的原料如异收缩、异纤度、异截面、细旦及超细旦长丝,采用各种仿丝型长丝的变形加工技术,以改性涤纶来改善染色性能和色泽鲜艳度,进一步改善了涤纶仿真织物的柔软性和悬垂性。并通过与国产原料的合理搭配、混纺交织、印染后整理,产品在国内市场属高档次,有超前性,符合潮流,但与日、韩、台等高档次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提高印花加工的精细度,轮廓的清晰度,层次感、鲜艳度和产品的手感。与化纤仿毛、仿麻产品一起提高其特色功能性整理的水平,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