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中美纺织品问题谈判未果。在究竟应达成一个什么样的中美纺织品协议的问题上,一些企业出于生存发展考虑,难舍眼前订单;而政府意在长远和整体计划,创造良好贸易环境。
"那你们说应该怎么办?"面对台下纺织出口企业代表关于配额分配办法的异议,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数次反问。这是第98届广交会期间的一幕。10月18日,在商务部举行的一场与纺织出口企业的座谈会上,一些大企业对输欧纺织品配额分配办法中照顾小企业的做法提出异议。其实,本届广交会期间,除大、小企业在输欧配额分配上矛盾难解外,相当数量企业还在不同场合,对中美谈判原则与策略提出不同看法。这表明,中国纺织业至少在整体与个体、大企业和小企业两个层面上,已开始出现利益分化的格局。
中美"纺谈":等你等到我心痛对于久悬未决的中美纺织品争端,企业显得心急如焚。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理解政府为纺织品贸易创造稳定环境的苦心和努力,但同时对谈判迟迟未达成协议更为担心。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永祥说:"对企业来说,时间很重要。当然,基数和增长率也重要,但企业等不起。"广东丝绸进出口公司王勇力副总经理认为:"如果再等两三个月,即使中美最终达成协议,企业商机也没了,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
甚至有企业提出,政府在谈判中可做"让步",基数低一点、增长率低一点都可以接受,"增长率8%,哪怕是 '242条款'规定的7.5%都行",关键是要尽快达成协议。企业心情如此迫切,是因为一两个月后,欧美采购来年春季服装集中下单时间已过。当然也有企业并不支持这种观点。雅戈尔进出口公司经理严海平就认为,与其等来一个坏的协议,不如没有协议。
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表示:"单个企业可以不关心总体基数、增长率问题,只关心自己的市场份额,但政府要站在整体立场上考虑问题,尽最大努力给纺织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显然,在达成一个什么样的中美纺织品协议方面,企业和政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出于生存发展考虑,难舍眼前订单;而政府则着眼于长远的整体计划。对此,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评价说,在中美纺织品谈判中,部分企业表现得"没有耐性"。"做生意不是就这一届广交会,何况现在转向其他国家的定单,今后肯定还会回流。因为无论是从生产工艺还是产能上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都很难完成这些定单。政府在谈判中据理力争是正确的,因为美国对华纺织品设限实属无理,中方不能在此问题上开一个不好的先例。"
输欧配额:企业利益难摆平输欧纺织品的配额管理办法,似乎也面临"两面不讨好"的尴尬。湖北美尔雅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克国指出,9月份前欧盟的8000万件中国"压港"纺织品,基本是国内小企业冲击造成的。
有观点进一步将矛头直指配额管理办法。小企业猛冲出口,为的是给来年出口打下足够的基数。这种观点认为,小企业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扩大产量冲击市场,有品牌的大企业要求精工细做,生产周期长,出口基数的增速反而低于小企业,相应根据基数和业绩分配的办法不利于大企业。一些小企业也抱怨,无论是按业绩分配还是招标,配额大部分都被大企业拿走,小企业一般仍无缘此类好事。
目前的配额管理办法,是9月中旬出台的,对纺织品出口配额按业绩和招标方式进行分配。而在此前,是完全按照业绩进行分配,引起了众多小企业的不满。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指出,商务部修改配额分配方案前,在西部召开了8省市座谈会,又在江浙与大企业和部分商务主管部门进行座谈。大部分企业和商务主管部门当时认为,应修改原来的分配方案,一是要实行招标,二是允许调剂。现行的办法体现了这两个变化,应该说兼顾了各方的利益。曹新宇还表示,通过招标"价高者得"的机制,鼓励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很明显。
当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在指责配额分配办法。江苏国泰集团副总、国泰华联进出口公司党委书记马辛认为:" 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利益很难平衡,不可能完全按业绩分配,否则对后加入出口行列的小企业不公平;但又不可能完全招标,否则对出口业绩好的大企业不公平。所以,目前折中的办法相对比较合理。"
专家观点:利益分化实属正常
欧美围绕此次对华纺织品争端,其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利益分化,其程度远甚于中国。据欧美媒体报道,与生产者不同,欧美进口商、零售商、消费者团体反对或不赞成对华纺织品设限。即使在纺织品生产者内部,也是意见不一甚至尖锐对立。专家认为,中国纺织业利益格局出现分化,实属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企业关注自己的利益是对的,但不应完全把希望放在配额管理方式上,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政策因素,更不应给谈判者施加过多压力。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马辛说,"企业不应怨天尤人,关键是要靠自己拿出质量、款式、价格过硬的产品。"这与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的看法不谋而合。傅自应说:"中国纺织业应尽快转变增长方式。不能一味依赖数量增长,不应一味依赖政府在谈判中创造数量增长的空间。就中国的能源和环境基础来说,也承受不了纺织业无限制的数量式增长。"
长远策略:提升附加值更重要
"纺织品出口企业目前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出口数量多少,而是如何消化增加的成本。"马辛认为。如企业出口纺织品时为规避风险,多采用"小批量多批次"下单方式,将本来一次性下大单子的方式,改为分期分批走货。假如原来完成一笔大单子整个流程需要20天,分成若干小单子后,每单完成所需时间差不多也有20天,完成相同总量时间就大大增加,导致各种成本增加;同样一批数量的货物分成若干批交货后,每批货物到港后海关都将对其进行环保等方面的检测,检测费用将成倍增加等等。另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都将在长期内构成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傅自应看来,应对成本上升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内纺织业改变增长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王小波)
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