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还建议,可成立股份化的农村开发投资公司,创造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补位机制。
报告提出,投资总量增速在经历了两年宏观调控之后明显反弹,表明投资规模增长十分强劲,新一轮投资周期膨胀的势头重新出现。新建项目投资、制造业、中西部地区、非国有企业成为推动投资增长高涨的四股主导力量。同时,钢铁、电解铝等过剩产能部门投资更加多余,而农业、高科技产业等薄弱产能部门投资依然短缺。
报告预计,二季度开始城镇投资将会有所降温,全年投资增速为26%,总投资规模9万亿元左右。报告建议,创造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补位机制,未来应把现行的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资金、邮政储蓄存款、农村金融机构、民间集资等渠道有效组合起来,通过成立股份化的农村开发投资公司等途径,建立起高效率、高信誉的投融资平台与还款平台,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投融资效应。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第一季度来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了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投资总量增速在经历了两年宏观调控之后的明显反弹,表明投资规模增长十分强劲,显示出新一轮投资周期膨胀的势头重新出现。
--投资总量增速明显反弹
今年1至2月,我国城镇投资累计完成5294亿元,同比增长26.6%,尽管低于2003年与2004年的同期增速,但增幅比2002年与2005年同期均高2.1个百分点。这是投资总量增速在经历了两年宏观调控之后的明显反弹,表明投资规模增长十分强劲,显示出新一轮投资周期膨胀的势头重新出现。
--新建项目投资成为推动投资增长高涨的主导力量
今年1-2月以来,新建项目投资规模高达2495.1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3.7%,比26.6%的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47.6%,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扩建和改建项目投资比重则略有下降。这表明,当前铺新摊子成为整个城镇投资增速高涨的主要动因。新建项目比重与增速的提升不仅会推动今后投资总规模的扩张,而且还将直接推动在建项目投资规模的扩张。
--制造业成为推动投资高涨的主导产业力量
从1-2月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二产业的投资增速分别为34.5%和28.8%,明显高于26.6%的全国平均水平,促使其投资所占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和0.7个百分点,然而由于第三产业投资所占的比重相对过小,对整个投资大盘影响不甚显著,因此本轮投资高涨的推动力量主要是第二产业。
对第二产业进一步分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械制造业等行业投资增长速度和所占比重均高于第二产业的平均水平,成为推动投资高涨的产业源头。
--中西部地区成为推动投资高涨的主要区域力量
从前1-2月的情况来看,相比中央投资而言,地方投资的影响力与贡献率有明显的提高。地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达89.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是近三年同期的最高点,而中央投资仅占10.3%,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是近三年来的最低点。这说明地方投资主体成为推动新一轮投资扩张的主导力量。
从区域投资增长来看,又以中西部地区较为活跃,构成新一轮投资高涨的主导力量。今年1-2月,东部地区投资比重占64.2%,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分别为17.4%、17.9%,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4和0.4个百分点,呈现出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快于东部,投资比重此消彼长的格局。从省际区域来看,内蒙、天津、河北、辽宁、福建、陕西、吉林、安徽、河南、湖北、云南等11个省份投资增长最为活跃,同比增速均超过了35%,其中山东、河南、福建、湖南、安徽五省属于投资增速与投资贡献率均较为突出的地区。进一步分析,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煤炭、钢铁、电力(主要是火电)等能源、原材料产业的投资为依托,带动整个地区投资规模快速增长。
--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外商企业成为推动投资高涨的主体力量
从登记注册类型的角度来看,有限责任公司(非国有独资)、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大盘中唱主角。今年1-2月以来,有限责任公司(非国有独资)、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7.4%、44.5%和33.2%,均高于26.6%的全国平均水平,促使其投资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2、1.7和1.6个百分点,三者投资规模之和接近全国总投资规模的一半。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等“国字号”企业的投资同比增幅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导致累计投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是推动本轮投资高涨的主导性力量。
--三大融资渠道成为推动投资增长高涨的资金源泉
今年1-2月到位投资资金总规模达到9398.3亿元,同比增长29.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3个百分点。从融资渠道来看,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构成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供给增长强劲,同比涨幅分别为31.9%、34.5%和38.2%,不仅明显高于29.7%的平均水平,而且明显高于上年的同期水平,今年前两个月三者资金总额所占比重更是高达81.1%,可以说推动本轮投资高涨的资金主要从这三条渠道流出。值得关注的是,宏观调控以来一再下滑的信贷资金的供给速度与供给比重均有明显的上升。
--多余投资与短缺投资并存
在国务院“通知”下发的大背景下,我们感到目前投资领域存在两大突出问题就是多余的投资(过剩产能部门)更加多余,短缺的投资(薄弱产能部门)依然短缺。
--产能过剩行业投资膨胀的势头
由于近三年来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形成了新增生产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产量的增长,产量的增长又大于销售量增长的过剩格局。以钢铁、铁合金与焦炭三个部门为例,2003年以来黑色金属压延、金属制品行业投资增速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使得钢材、铁合金与焦炭的生产能力超常规膨胀,2005年年末,钢材的产能已达到4.7亿吨,铁合金产能达到2213万吨,焦炭行业产能达到2.42亿吨,均创造了世界之最。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钢材、铁合金、焦炭的生产量均明显大于销售量,库存增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庞大的生产能力过剩倾向日趋严重。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今年头两个月来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27.3%)、纺织业(27.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3.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3.1%)的投资增速均不同程度的超过城镇投资平均增速,这将使得已经纳入产能过剩名单的煤炭、铁合金、纺织、水泥、汽车等行业的生产能力扩张将更为迅猛,给宏观经济稳定带来巨大压力。
--部分行业落后产能投资扩张导致投资综合效应下降
在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等过剩行业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产能属于落后产能,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且对资源性产品浪费严重,这一部分产能的扩张将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以钢铁行业为例,由于我国钢铁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外购原材料的依赖性等因素,钢铁产品成本相差较大,相当一部分落后产能依然有生存的空间。
在整个行业投资膨胀的推动下,落后产能也必然会有投资的冲动,从而导致落后产能进一步释放,但这种产能释放会大大降低整个行业的投资效益。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03年底我国共有各类钢铁企业871家,其中产钢企业264家,其余607家为独立炼铁或轧材企业,落后产能的投资扩张使全行业亏损额居高不下。
--部分薄弱部门投资缺位状况依然十分严重
与有些过剩行业投资继续高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三年来,农业、高科技产业(医药、仪器仪表制造、信息传输等)、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本来就相对薄弱的部门投资持续低迷,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总投资额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下降,导致这些部门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一季度来看,部分薄弱部门投资增长的情况虽有一定改观,但是严重落后的农村、教育、卫生等部门的投资依然增长有限,投资缺位状况并没有明显改观。
--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从未来来看,在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扩张的同时,要有效阻止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膨胀与推动薄弱部门的投资增长需要采取新的办法。
--未来城镇投资将会有所降温
从未来来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势变数很大。在国家宏观调控有效性的约束条件下,假如土地、银行的两大闸门有效把住,新建项目的进入门槛有效提高,市场与资源约束“倒逼”机制发挥作用,清理在建项目的行动取得成效,新农村建设等薄弱部门的投资得到加强,预计从二季度开始,投资增长速度将会逐步降温,进入宏观调控的预期轨道。预计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为8.5%,城镇投资增速为26.4%,投资率为29%,投资规模为1.1万亿元左右;预计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为8.0%,城镇投资增速为26.0%,投资率为33%,投资规模为3万亿元左右;预计三季度GDP增长速度为7.8%,城镇投资增速为25.6%,投资率为35%,投资规模为6万亿元左右;预计全年GDP增长速度为7.5%,城镇投资增速为25.4%,投资率为30%,投资规模为9万亿元左右。但是,如果土地与银行两大闸门失控,新建项目的核准关被大举突破,在建项目的规模继续膨胀,市场约束机制作用不甚明显,薄弱部门的投资得不到加强,就可能引发新一轮投资过热的浪潮。
--尽快形成控制新上项目的紧急处置机制
按照国务院通知严格控制十大行业新上项目的要求,一是提高投资准入门槛,防止不合格新人入场;二是清理整顿,停建不合格项目;三是追究违命者三大责任。我们认为,要使上述调控手段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在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内部形成紧急处置机制。控制新上项目的紧急处置机制至少应当包括三大特征,一是完善的组织管理指挥系统;要明确控制新上项目的管理指挥系统的政府组织架构,使控上项目的政令集中统一,防止多种声音;二是明确的内部分工责任机制。制定出控制新上项目的可操作流程。立规者、执行者、处罚者应当各负其责。制定准入标准的机构提出的准入门槛要科学明确,执行清理整顿的机构行动要坚决果断,追究违命者的机构执法要公正严明;三是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要协调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在控制新上项目中的立场、观点与行动,在贯彻通知精神的大前提下,不能允许各行其是。总的来看,要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建立起控制新上项目的紧急处置机制,否则就会贻误战机,错过最好的调控时段,大大增加未来宏观调控的代价。
--强化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力度
在当前情况下,应当实施“两手抓”的办法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结构调整,实现优胜劣汰。
一是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形成市场“逼死”劣质企业的价格机制。要改变落后企业不合理的投资成本收益预期,就要发挥资源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技术价格、土地价格与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综合调节作用,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市场竞争环境,把企业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形成机制“逼死”,使得产能过剩行业里的落后企业不堪合理投资成本(劳动力成本、设备成本、安全成本、运输成本、技术成本、环境成本、土地成本等)上升的重负淘汰出局,使大量高成本、高污染、高负债的落后企业丧失生存的土壤与条件。同时也迫使一般企业改变多年的思维方式与路径依赖,努力实现投资结构的转型。我们认为,当前在局部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加大运用价格杠杆调节投资主体的力度,使其发挥倒逼落后企业投资主体的效应。
二是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形成政府“扶优扶强”先进激励机制。按照通知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的大集团收购、兼并、重组和改造中小企业,鼓励先进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结构水平。我们认为,当前扶强扶优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政府准备拿出多少钱来达到既定目标,而在于把握好扶优扶强的政策着力点,消除“大鱼吃小鱼、强鱼吃弱鱼”的后顾之忧。与多年以来劣质企业退出难源于“内部成本外部化”相反,优势企业“兼并难、技改难”的最大障碍是“外部成本内部化”,本应当由各级政府承担或分担的企业办社会、破产企业债务重组、职工社会保障、富余人员安置、基础设施完善等支出过多转移给兼并企业承担,使优势企业惧怕被沉重的社会负担所拖累而迟迟迈不开兼并步伐。因此,政府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平行建立起与大企业兼并投资相配套的产业补助基金,使大企业兼并投资能够等比例的得到政府“真金白银”的支持,放开手脚大举兼并。
--创造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补位机制
要使以农村为重点的薄弱部门投资缺位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关键在于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投资补位机制。一是改革政府配套投资办法。多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实行合资建设体制,这是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沉重负担。在最需要政府投资的地方,或是由于地方财政配套能力不足而使项目流产,或是由于地方政府乱集资而留下沉重债务负担。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承受能力,实行多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机制。如改成中央政府独资与大头项目、地方政府独资与大头项目、两级政府合资项目等多种类型,使各级政府投资能够尽快到位,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效能。
二是优化组合多种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目前新农村投资建设的融资渠道狭窄、分散与混乱,难以发挥整体效应与积聚效应。未来应当把现行的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资金、邮政储蓄存款、农村金融机构、民间集资等渠道有效的组合起来,通过成立股份化的农村开发投资公司等途径,建立起高效率、高信誉的投融资平台与还款平台,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投融资效应,改变社会资金纷纷转移,政府资金单打独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