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等权威机构的专家及知名企业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编制和反复论证,近日终于编制完成了国内抗菌纺织品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简称《抗菌针织品》标准),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发布,自8月1日起全面推广实施。该标准的出台,将有效规范目前较为混乱的抗菌纺织品市场,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对于推动抗菌纺织品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抗菌针织品是功能性纺织品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一大品种。但是由于缺乏对产品标准、试验方法的统一规定,目前国内抗菌纺织品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抗菌纺织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为了有效规范国内市场,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生产指导,《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的原则,在借鉴国外先进标准关键性内容的基础上,也充分考虑到我国抗菌材料生产企业、抗菌针织品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市场销售以及消费者这一产品链上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力求使该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符合我国纺织品标准化发展的方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该标准的抗菌测试方法、安全性评价方法、抗菌效果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方法和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该标准根据抗菌针织品的原料、组织结构及用途来考核检测对象。抗菌针织品按纤维原料划分,具体分为棉、毛等天然纤维针织品,粘胶纤维、涤纶、锦纶等化纤针织品以及混纺纤维针织品;按产品结构划分,分为局部含有抗菌材料的针织品和整体由抗菌材料制成的针织品;按照产品用途划分,可分为针织内衣、运动衣、T恤衫、袜子、帽子、文胸、腹带、泳装等针织品及各种针织面料。
专家称,抗菌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使织物获得新的功能,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在生产抗菌纺织品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产品的抗菌效果,同时更应关注抗菌纺织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标准对抗菌针织品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在质量、外观质量、抗菌效果、安全性能四个方面。标准规定,抗菌针织品的内在质量及外观质量可参照各种针织产品现行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执行,现行标准中均不包含《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规定的抗菌方面的内容;抗菌效果评价则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方法、水洗次数、测试菌种等条件下的织物抑菌率;而标准中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则包括抗菌针织品溶出物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及所用抗菌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指标。总之,作为抗菌针织品,除了达到正在使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所规定的外观与内在质量产品指标之外,还需达到《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抗菌效果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对各项指标均合格的抗菌针织品,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将授予“抗菌针织产品”标志使用证和标志吊牌,使用期为两年。
由于抗菌织物的质量评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及规律性,因此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不断改进、创新和完善,即使是国际上抗菌产业发达的国家,对抗菌织物质量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仍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之中。因此,《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标准作为我国第一个抗菌纺织品类的行业标准,同样需要一个广泛认知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来源: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