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6日凌晨,中欧就压港纺织品问题达成最新协议几个小时之后,代表欧洲纺织生产企业利益的“欧洲服装和纺织品组织”(EURATEX)便公开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在该组织给媒体发来的电子邮件中,EURATEX对中欧纺织品谈判结果表示“非常失望和不安”。
“达成的协议是一种‘没有合理根据的妥协’”,该协会主席菲利浦·利比尔特(F il iep L ib ee r t)声称,对于中国被赠与额外的出口量,“将进一步妨害欧盟制造商面对掠夺性的中国价格争取生存的努力。”
EURATEX的焦虑让人理解,因为在这场与欧盟进口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的“角力”中,以它们为代表的生产商的努力成了徒劳;而就在几个月前,当欧盟不断对中国纺织品做出花样翻新的“特保”、设限时,他们的窃喜也同样可以想像。
鏖战已久的纺织品贸易战让我们懂得,真正挥舞大棒的并不是欧美政府,而是其国内的行业协会和行业工会。它们不仅是这场贸易战的组织者、发起者,更在政策制定、纠纷解决等方面参与了本次博弈的全过程。
“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联合国贸易网络北京中心副主任刘英奎用这个比喻向记者说明,通过对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数据的收集,对政府形成压力,从而引起波澜,商会即达到了为企业赢得利益果实的第一步。
“由于欧美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入会企业的投入有相应的回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加入了各个层级的商会,数据搜集起来相当便利。”刘英奎表示。
当然这些数据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甚至会“有意为之”。由于中国入世时签订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纺织品特殊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条款”给了它们法律依据,信息收集就更加随意。
按照W TO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在世贸组织的协调下,成员国每年年底会对我国展开贸易审查。欧美商会往往会事先“做工作”,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资料,设计一些问卷,对评审员造成影响。
其次,行业协会通过在企业中间募集专项游说资金,开始对政府“公关”。由于游说往往能带动相当数量的工人及相关利益者,进而影响到议员的选票,政客们对此自然无法熟视无睹。去年美国大选期间,为了对中国袜子设限,美国制袜业协会组织工人向国会议员写信,并聘请专业机构到国会山游说,迫使美国最终受理了设限申请。
对于迟迟未能破题的中美纺织品谈判,北京W TO事务研究咨询中心程大为就认为与将于11月开始的美国国会议员竞选“不无关系”。
如果游说成功,进入司法程序,依然少不了行业协会的身影。在美国,政府的所有谈判条款都由行业协会提供,谈判的结果也要在得到行业协会的认可后才能获得国会的批准,
由于欧美行业协会对法律程序十分熟悉,完全有能力代理企业完成从申请应诉、材料举证、敦促立法等整个程序。刘英奎表示,根据W TO公平竞争原则,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应诉,而企业单打独斗的成本又太高,行业协会的作用就尤为关键。
而在国内,据6月份浙江省一项关于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争议仲裁”是企业最迫切希望商协会提供的服务,也是目前企业最不满意的服务。
记者采访中发现,专家们对于欧美行业协会的研究更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其在本次贸易战中幕后操纵的实例也表示“了解不多”。
现实的需求使一直默默无闻的行业组织开始被国人关注,对于中国商会的前景,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一处景观或许能带给我们启示———市政广场四周的哥特式建筑上,雕刻的既不是政客也不是富豪,而是17世纪各种职业商会的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