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在解决中国纺织品在欧盟海关积压问题上取得了成果,但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美第四轮纺织品磋商没有达成最终协议。反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反倾销现象,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设置障碍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能否走出困境,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已成重大课题。
这其中培育自主品牌至关重要。正如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忠告企业:要不断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多生产和多出口附加值高的产品,这样既全面提高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与其它国家的产品拉开档次,减少贸易摩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有数据表明,外贸依存度已达60%左右。其中服装、鞋帽、袜子、打火机等低附加值的日常消费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均名列前茅。然而这些产品大多数没有自主品牌,西方消费者只知道它们来自中国,而且价格便宜,却往往说不出任何一个中国品牌的具体名字。
许多中国企业在没有原创知识产权积累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市场规模发展,无法采取品牌竞争的方式,就只能依靠价格竞争,由此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会受到国外的反倾销限制,另一方面难以获得高额利润。去年我国出口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为3.51美元,出口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
再以纺织品为例,中国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虽然增长很快,但中国并不是惟一的赢家,而且没有得到利润的大头。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与包括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密切相关,外资企业的纺织品出口占到总出口1/3以上,今年取消配额产品的出口增量有70%是外资企业完成的,而且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贴牌、定牌生产,中国只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
然而,纺织业是中国低端产品的支柱产业,直接就业人口达1900万。国际市场上的风吹草动不仅使中国纺织企业已举步维艰,而且影响到众多家庭的生活。
发展中国家在增长的初始阶段,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廉价优势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较低价格水平,由此支撑了这一阶段的高增长。但是,现代产业发展已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而现代企业竞争也从成本和价格转向核心竞争力。竞争的实质不在于短期的利润最大化,而在于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因此,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只能成为一个参考因素,而品牌才是决定因素。
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台湾的企业,它们的经验都表明,创造自主品牌虽然非常艰难,但却是几乎所有后来者赶超强者、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全球500强中,则没有一个不是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根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据了全球50%左右,个别行业(如计算机软件)则超过了90%。
品牌企业大多拥有高附加值产品,能够取得高利润,同时由于品牌的价值,可以带来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带动销售和市场份额的增加。经济的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国企业都在创建自己的名牌。方正科技总裁祁东风曾表示,对于那些渴望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来说,品牌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和更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如果没有品牌,取得的市场份额可能只是一时的。
当然,市场份额并不完全属于品牌的范畴,有专家指出,广告上的知名度也不完全等同于品牌的价值。品牌包含了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形象三个不同的系统。品牌是一个企业产品、技术、管理和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和市场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信誉的具体化、形象化表现。同时品牌必须植根于消费者的生活才能生存和成长。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技术在国内外市场中就依靠核心知识产权取得了市场领导性地位。方正的原创技术在使得其在海外市场不仅获得了订单,而且赢得了持续性的品牌形象。
8月30日,商务部在沈阳召开机电产品自主品牌出口座谈会,薄熙来表示,商务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机电产品出口,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
薄熙来指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和第四大机电产品出口国。但在国际分工中,主要参与加工制造环节,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多。今后,要大力推动和扶持中国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创立自主品牌,力争未来数年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上实现大丰收,形成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出口主导产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龙头,拉动解决目前外贸出口中存在的效益不够高、附加值较低、创新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经过国际市场上的砺练,政府与企业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们盼望着在世界知名品牌的大家庭中出现更多中国制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