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纺织品协议艰难达成,危机暂告段落,国内纺织业仍需长久直面“对中国制造的威胁与遏制”
“这个协议是辛勤劳作的美国纺织工人的胜利。”11月8日,当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达成协议的消息传来,作为美国纺织业界代言人,美国纺织组织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xtile Organization)主席吉姆切内特(Jim Chesnutt)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当天上午,英国伦敦,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Rob Portman)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下称《备忘录》)。由此,前后耗时五个月、历经七轮谈判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磋商,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也意味着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重新回到了美国业界期盼的配额时代。
截至记者发稿,据中国商务部公开的协议信息显示,《备忘录》将于2006年1月1日起生效,直至2008年12月31日,为期三年整。中美双方将在协议期内对中国输美的棉制裤子等21类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其中包括11类的服装产品和10类纺织产品。此外,21类产品中,16类为2005年一体化产品,5类为2002年以前的一体化产品。
在业界最为关心的基数确定问题上,商务部披露,“协议产品2006年的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增长率则为“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商务部称,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242条款。
《备忘录》对卡关货物问题亦有解决方案,即美国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条款设限个案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但不计入协议量。
“从增加双方贸易环境的可预测性而言,有协议更胜于无。”原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曾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代表、中国入关谈判法律总顾问的张月姣表示:“协议相对中国对WTO承诺的242条款条件优越,而任何相对原来承诺进步的协议,都应被看做是积极的。”
相对于美国业界的欣喜,中国似更多地感到几分沉重。在纺织品出口危机暂告一段落之际,国内需要直面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威胁与遏制”还远没有结束。
利益权衡
目前,中美双方都没有发布正式的《备忘录》文本,而针对双方已披露的协议的主要条款,各自的利益得失已轮廓初显。对于国内纺织品业而言,因美国不断采取“特保”带来的极大的不确定性排除,未来三年的贸易环境变得可以预见。
在中美纺织品谈判中,受限产品的覆盖面、基数、增长率以及有效期,始终是谈判的核心内容,也是双方分歧毕现的争执点。根据商务部披露的《备忘录》要点,虽然中国在设限期限上做出了让步——较中欧纺织品协议长一年,由一直坚守的2007年延至2008年,但10%-17%的增长幅度显然较此前的预计要乐观——在中欧纺织品协议中,增长上限确定在12.5%。
尽管21类的设限范围较之中欧范围扩大许多,但中国在争取基数上仍获得了一定成果。此前,美方坚持以一体化之前即2004年全年作为基准期。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副处长曹学军对《财经》表示,如果没有其他限制条件,目前基数的选取甚至可以说是中方“多赢”的结果。据发改委数据,纺织品配额取消的2005年,截至目前,纺织品出口额总体上较去年增长了约两倍。在此基础上设定配额,仍能带给中国纺织品一个“不错的增长空间”。
宁波缘美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峻认为,尽管今年还有50余天,但美国是以封关时的数据,即视2005年的基数全部用完(封关时进入美国的纺织品总量)为“2005年的实际进口量”。
此外,美国将立即放行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条款设限以及企业抢运造成的卡关货物,并不计入协议量。据中国海关的《受限纺织品出口监测日报》,截至今年11月9日,六类出口美国的受限产品清关率都已远超过100%,其中棉针织衬衫、棉制裤子和内衣的清关率高于200%,化纤针织衫的清关率高达324.29%。对于美国方面是否会让这些卡关货物无条件进入美国,目前尚不确知。
业界曾有担忧,距中美《备忘录》的实施还有50多天,这与6月中欧纺织品协议达成时面临的状况相似——其时,中欧协议的实施是在达成的40天后;而在期间,商务部所称的“管理真空期”出现,并旋即演变为一场“压港危机”——8000多万件纺织品和服装滞留欧盟各国海关。
原任国家纺织工业局行业管理处处长的世之维集团总裁樊敏指出,中欧纺织品协议的生效日期是6月11日,即协议达成后的次日,而协议的正式实施是在40天后,由此带来所谓“空档期”——在缺少中欧“双向核查”的情况下,双方企业开始争相出口,以期抢占已经生效的配额。
此次中美协议的生效期与开始实施的时间是一致的。另外,中欧协议签订时,很多中国纺织企业手握今年的订单,急于在配额耗尽以前成功输欧;中美协议的达成则接近年底,此时即使有新的订单进来,交货时间也通常在来年,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所谓“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