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International Conf S.A.公司的缝纫车间
罗马尼亚的纺织服装工业在欧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得益于低廉的工资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被誉为“欧洲的缝纫车间”。罗马尼亚是德国服装的最大供应商,同时又是德国缝纫机、纱线和机针的最大客户。今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以及罗马尼亚2007年加入欧盟,给该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罗马尼亚纺织业近年来发展持续下滑,这种态势在2006年将得以持续,造成纺织业目前这种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罗马尼亚本币升值和纺织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包括能源价格上涨及市场需求不旺等外部因素。也有人认为,罗马尼亚纺织业之所以不景气,也与由于来自亚洲产品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有关。尽管如此,罗马尼亚在发展纺织业方面仍具备两大优势条件,一个是邻近欧洲市场,另一个是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为了应对机遇和挑战,罗马尼亚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制定了未来五年纺织服装工业发展战略,这是负责巴尔干地区贸易和工业的部长Maria Grapini于9月底在南部欧洲纺织服装第四次会议上透露出的信息,同时在罗马尼亚还举办了规模很大的Modeexpo纺织服装博览会。各国供应商代表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博览会并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进行了研讨。
不惧怕竞争对手
位于布加勒斯特东南部福克沙尼县(Focsani)Sorste女装公司的经理Stefan Sobotar认为,那些生产高端产品的罗马尼亚公司,不必惧怕亚洲的竞争者。但他同时也指出,“这些公司虽然拥有技术,但生产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瑞士圣加仑州(St.Gallen)女装著名品牌Akris公司负责海外生产的负责人Wolf-Dieter Lang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对瑞士和奥地利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纺织技术工作感到担忧。他认为,罗马尼亚许多企业经理并没有很好地组织生产。同时在生产领域也缺少行业专家。生产适应不了客户的需要,生产周期过长。导致产品积压在车间里,资金受到占用,造成自己受损。
但德国著名品牌格里·韦伯(Gerry Weber)并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这家德国第三大女装生产商对在布加勒斯特北部特勒古穆莱市(Targu Mures)建立生产基地并不后悔。这家位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州(Westphalia)哈勒市(Halle)的公司增加了裤子业务,并且也进入运动上衣领域。把这两块业务合并在一起形成了罗马尼亚的生产基地。在那里共有缝纫工500名,每天生产850件上衣、800条女士裤子和250条裙子。运营负责人Holger Roth强调,公司形势非常好。“我们注重科技,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经理Rolf Rehfeuter骄傲地说:“通过机制的转变,使生产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质量也显著改善,这都是在短短的一年里实现的。”
体制改革适应市场
1990年前,ICTB公司还是一家大型国营企业,有员工16,000人。主要生产针织服装和运动衫,值得一提的是,它生产的男女成衣都出口西欧和日本。后来,公司解体,进行了私有化改造。它现在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公司成功的典范。大多数的员工都持有公司的股份,这样每个人与公司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私有化后,公司被分解成了8个不同的分公司,分公司自己成为独立的体系。包括供暖、供气和压缩空气的供给都各自独立,形成清晰的责权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