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末,温州籍三家具备资格的民营轧花厂,在新疆莎车县吃了“闭门羹”,当地政府禁止这三家企业收购新棉。进入10月以后,新疆棉花的收购价格节节上扬,各地棉农普遍开始观望惜售。
今年棉花面积和产量大幅减少,使棉花的供求关系更加紧张。现在,全国的棉花价格已突破棉花企业的心理防线。
到了12月,在香港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中国各地的棉农,算得上一个好消息:到2006年末,世界范围内,所有形式的棉花出口补贴将被取消。作为棉花进口国的中国,棉农们将有更好的收获。
当然,对一贯以低成本参与竞争的中国棉纺企业来讲,听到这样的消息,就有点难过。
棉纺企业叫苦 据商务部调查分析,2005年中国棉花总产量为545万吨,较上年度减少87万吨,减幅达13.8%。棉纺织工业却仍持续增长,预计本年度总需求量940万吨,增幅为10%,棉花产需缺口达380万吨左右。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有关人士告诉《财经时报》,此时棉商观望惜售的行为,已经使部分棉纺织企业叫苦不迭,如果棉花价格持续上涨,有些企业将面临停工停产的威胁。而奔走于各大棉花产地的个体棉商们,却都已做好准备,囤积棉花,趁机大捞一把。
河北石家庄一家棉纺企业负责人说,由于收购不到足够的籽棉,只能勉强满足工厂里一半的机器运转。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分析说,一方面,由于棉商惜售心理过重,对价格期望值高,对棉花的收购采取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每吨棉花上涨2000多元,且居高不下,导致各地棉纺企业抬价竞相抢购新棉,“棉花经营已经成了高风险的生意”。
上述河北棉企的负责人诉苦说,目前棉花的价格涨幅已经超过棉花各类半制成品、制成品,造成棉纺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棉花、棉纺企业普遍面临亏损。由于收购价过高,棉花加工成皮棉后,其成本已与国内市场价格基本持平。
外棉坐收渔利
在采访中,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表示担忧:国内的高棉价给了外棉提价的机会,结果可能是国内棉花加工企业亏损,而国外棉商普遍盈利。这样的担忧,李雨时也同样存在,果真如此,“向中国出口棉花最多的美国棉商,将会成为棉价波动的最大获利者”。
一份数据表明,2005-2006年度世界棉花产量将比今年度减少8%,降至2410万吨;棉花种植面积将减少2%,至3500万公顷。
据了解,目前进口美国棉花到国内港口价格每吨仍比国内价格低2000元左右。因而,面临工厂停工的威胁,大量进口成为了企业迫不得已的一种趋势。
这也给进口棉提价,制造了很好的机会。
《香港宣言》“有利有弊” 12月18日,WTO香港会议通过了《香港宣言》。《宣言》表示,提前到2006年末取消所有形式的棉花出口补贴,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棉花出口给与免除关税免除配额的“双免”待遇。美国人作出了姿态,表示对棉花的国内支持削减的时间和力度,将早于、大于整个农业国内支持的削减时间和力度。
后果是,中国的棉花价格总体将会上涨,进口棉花竞争力下降,中国棉农收入上升,就业机会增加。
根据最新的一份报告,在2001—2002年度和2002—2003年度,美国政府的棉花补贴分别占全球各国对棉花补贴总额的73%及74%。
在补贴的支持下,美国棉花出口自2001年起占世界市场35%,导致在中国2004—2005年生产的棉花中,仍有87万吨滞留在农民手中没能卖出,且中国棉花产量在2005年大幅下降,棉农损失近20亿元人民币,中国也将因此减少72万个就业岗位。
所以梅新育认为,“《香港宣言》是一个利弊的结合体”。取消补贴使贸易环境更趋于公平,中国棉农和美国棉农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棉花的竞争力上升,但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