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五”工业规划中,纺织业入围五大支柱产业,并写进“十一五”功能性产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业内人士透露,政府决策层曾对纺织业入围五大支柱产业颇有争议,一度差点被否决。尽管如今已尘埃落定,但在争议背后,折射出无锡纺织业诸多软肋。
在传统与革新、落后与前进的交织间,无锡纺织业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政府部门人士介绍,争议缘于纺织产业的地位滑落,纺织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从以往的25%退至目前的19%,为此产业排名从第一落到了第三。从趋势看,明年纺织业很快将被发展势头迅猛的电子信息业所赶超。而放眼全国,无锡的领衔地位也被绍兴、苏州所超越。
有人提出,无锡纺织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已有所撼动,并可能成为“夕阳产业”。
“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市经贸委专业人士说,纺织业作为无锡的“起家产业”,其优势地位无可替代。数据表明:2005年纺织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000亿元;纺织业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19%,出口创汇占全市21%;从业人员占全市的总数29%;平均万锭用工150人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人。对国际国内环境形势的分析显示,目前我国纺织品消费人均仅5.5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千克。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纺织品消费市场将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
入围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政府最终的理性抉择。但作为支柱产业,无锡纺织业的诸多“软肋”需要强健。软肋之一:企业规模偏小,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在经济学的“微笑曲线”中,利润的最高端为研发和营销,最低端为加工制造,体现在纺织产业,最高形式的服装无锡仅占13%,更多的是面料、纱、布等配套产品,而纺织品中衣着用、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的比例为85∶8∶7,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大。软肋之二:自主品牌缺乏,尽管目前拥有“阳光”“红豆”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及10个中国名牌产品,但多数为区域性品牌、中间品牌和中低档品牌,品牌建设落后于产业发展。软肋之三: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目前我市棉纺织企业达到国际上世纪90年代水平的设备不足1/3,国际上先进自动络筒的占有率和无梭织机占有率分别达91%和80%,而无锡仅有47%和38%。
入围支柱产业后,无锡“布码头”期待“浴火重生”。“十一五”产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中对纺织服装产业作出了新的定位:把无锡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展示推广、批发集散、信息发布“五个中心”,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集约集群效应强的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实现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