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装正名
职业装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催生了职业装行业。截至目前,我国从事职业装生产的企业,已从最初的深圳、广州、上海等几个沿海城市以及江浙一代,发展到拥有2万多家企业的庞大的职业装产业,据悉,到2005年,我国仅劳保服装市场就将有约20亿元的产值空间,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职业装市场展现在人们面前。
记者曾经参加过一次中国职业装企业家峰会,感觉这里的企业家非常实在,他们来此的目的非常明确,在职业装这块目前还稍显不成熟的市场上,需要个人突破,也需要底线联盟。那一天,该峰会的组织者王耀民很忙,这个看起来并不十分精明的人却精明地把中国服装领域最独特的一块肥肉揽在了自己手里。据说,他的手里还有中国职业装网站、中国职业装博览会,而且还推出了国内首部职业装专业书籍---《职业装设计实务》。
其实,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能够感觉到职业装的强劲实力,那就是每年CHIC博览会的男装厅里,尤其是在男装单独办展了以后,人们更深地感觉到,诸多男装企业在职业装挖掘上的良苦用心,如何吸引大集团公司的视线成了他们的主攻方向。包括在记者对很多男装的采访当中,他们也愿意把职业装作为他们的骄傲之处,当然,前提是他们的顾客大多是大的国家政府机构和大的集团公司。
职业装家丑
记者认识一位从事职业装设计出身的王宜女士,她目前承包了一家著名国外男装品牌的工装部,同时在她的手里还拥有一家艺术设计公司。她认为目前中国职业装行业太混乱,参差不齐。由于起步低、风险小,因而,有很多小企业充斥其中,甚至有些公司只有一两个人,这些小公司的无序竞争,使得职业装的利润由起初的200%降到后来的50%,到现在甚至达不到30%。同时,由于职业装的竞争中存在着操作的不透明性,使得整个市场有些扑朔迷离,虽然一般超过50万元的也有竞标,但由于客户执行人的偏好而使得竞标名存实亡的比比皆是。
时装评论家潘坤柔认为,目前人们对职业装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轮廓。甚至在很多的招标会上,供需双方对于职业装无法取得基本的共鸣。这种职业装文化构架的欠缺导致了目前职业装市场的不规范,不成熟。
杭州万事利集团的朱国华总经理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政府采购中心的法律和政策没有完善,使得很多次招投标过程中,很多版型工艺的指标无标准可循,有些都是内定的。
职业装新知
记得当初电信业巨子--中国联通向社会招标,征集新型职业装设计,在整个服装界犹如吹皱一池春水。无疑中标前景诱人。据说有十几家企业跃跃欲试。拿出设计方案,筛选后剩下五家;作出样衣演示,最后"对决"两家;再经几轮比较,公开论证,最后正式对外宣布,中标者:山东如意集团,主设计师是王新元。
这或许是联通的最大诉求,但它却在无意中开启了一扇门:中国职业装产业的规范化之路。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职业装的招投标情况并不都是这样阳光。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行业机制。
在建筑行业里,有发标人,或者是发标代理公司。然后向社会公开发标,同时抽签选出评标委员会,评标委员会成员包括发标人代表以及各路专家(这些专家都是现场抽签产生,专家的不确定性减少了很多暗箱操作)。同时一个标分为经济标和技术标,两标各占多少比例由发标人经过多方研究决定。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建筑企业有资质之分,一级资质,二级资质企业在前期招投标选择上就有一个明显的界定。
这种机制就从多方面杜绝了中国职业装领域可能产生的问题。比如:发标执行人的回扣问题,这里面猫腻有时连发标公司的拥有人都无法察觉;比如:职业装的质量问题,有了评标委员会的各路专家,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形象,风格,面料,版型,工艺等等)进行论证,从而杜绝了职业装的售后隐患,同时,也弥补了发标方在职业装专业上的不足;再比如:中国职业装领域的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如果有一个专门的资质鉴定机构,就可以消除了很多职业装领域的低价竞争弊端。
职业装行业的水到底有多深?职业装产业的财富到底有多大?目前还无法准确测量。但无论如何,正像北京依文公司总裁夏华女士所倡导的那样,职业装是一个低风险的行业,但往往越低风险越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