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孕婴市场现状:
综合观察国内整个孕婴产品市场现状,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就是进入者多,强势者少;主营业务单一者多,全面经营者少;业务模式模糊者多,发展方向清晰者少。
1.跨区域品牌孕婴专营店还未崛起,企业还处于成长期。
虽然在某些地级市,当地孕婴品牌的专营店做得相当不错,但都是小范围的,还未有跨区域的领袖品牌出现。大多数国内专营店还在二三线苦苦争夺本地市场,并且在服务、供货体系等方面还处于学习与建设阶段。
2.地区性差异明显。
“外国品牌做一线市场,中国品牌做二三线市场。”经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孕婴食品、用品以国外品牌为主,而在二三线城市,则是地方性品牌拔得头筹,并且在有些城市,当地第一品牌的孕婴用品店有非常强的控制力,几乎占了当地销售额的半数甚至更多。
“大地方开小店,小地方开大店”。在一线城市,由于各种百货商场、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的兴盛,大部分孕婴产品在这些渠道销售,所以孕婴专营店一般以小店的形式,作为这些渠道的补充;而在二三线城市,则恰好相反,大型的孕婴专营店有更强的终端控制力和规模性。
3.缺乏系统的、综合的供销组织。
孕婴幼儿用品涉及服饰、塑胶、轻工、电子、医疗器械、钢材、纸品等数十个行业,广泛而分散。而现在大部分的孕婴幼儿用品卖场仅限于用品、服饰、食品等商品,而日用品、起居用品、孕妇的特殊用品、工艺礼仪、美术品不是很全。
并且,由于孕婴幼儿产品涉及范围广,所以卖场的进货渠道多而杂,造成了卖场产品牌子杂,质量参差不齐。孕婴幼儿用品市场缺乏专一的、系统的、综合的供销组织。
4.销售方式单调、滞后。
国内的孕婴儿用品卖场的销售仍采用其他商品零售的“你来我卖”、“卖完完事”的传统方式接待顾客。单调、滞后的销售方式造成终端呆板、产品滞销。由于孕婴儿消费品群体的特殊性,该行业需要社区服务、体验服务、便利式营销、亲情式营销等打扰的销售方式。只有各种服务形式才能为该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5.现有产品价格体系不合理。
目前,孕婴产品呈两个极端:一方面,进口产品过高的价格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一个童车的价格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赶上一辆山地车的价钱;另一方面,质低价廉的产品又不能适应广大中层消费者的需求。中端产品在中国是个空白。消费者呼唤适合中国市场的中端品牌。
[NextPage]
孕婴产业的发展态势
如何开启孕婴产品的财富之门
鉴于以上特点,在充分认识市场现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先发展自己的“独门武器”,在产业上升之时做出自己的特点和亮点,从而在疆域形成之时建立自己的领地,为自己在以后的商战风云中树立领袖地位铺平道路,也为以后的或“合纵”或“连横”打下坚实的基础。
“照目前中国孕婴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最近的两三年内,中国自己的孕婴产业领袖品牌将要崛起。”一位业内人士说。
客观因素与非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谁将崛起还是个未知数,但一个领袖级的品牌必将做好以下几点。
1、产品细分。
孕婴产业是非常强调细分的市场,从事这个产业的人都知道,同样的产品,你分得越细,在你产品范围内的消费者越有可能选择它,因为消费者会认为针对性更强。
就拿我们最常见的奶瓶来说,撇开材质、容量等不谈,单从功能上来说,就大致有标准奶瓶、防滑型角度奶瓶、感温奶瓶、宽口感温奶瓶、喂食奶瓶、易握奶瓶、随意吸奶瓶、吸管奶瓶、双层保温奶瓶、果汁奶瓶等多个品种;奶瓶的造型也是根据宝宝各个阶段的生理需求,有圆形、O型、带柄型、动物造型等多种形状。此外,与奶瓶相关联的产品还有奶瓶奶嘴刷、奶瓶夹、奶瓶测温计、奶瓶链、奶瓶保温袋等。
在国产奶粉与洋奶粉的竞争中,同样证明了这个道理。原来国产奶粉至多也不过分婴儿奶粉、儿童奶粉和成人奶粉;而洋奶粉的出生婴儿配方奶粉(0~6个月)、成长奶粉(6个月~3岁)、免疫奶粉等的闯入,让国人看得眼花缭乱,很快就吸引了中国消费者。最终国产品牌及时“临摹”才苦追回一些阵地。
所以,要在这个产业长久立足,就必须做好产品细分的工作。
2、优化服务。
纵观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知名的孕婴品牌所卖的不仅是产品,他们走的是“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的路子。
服务,是品牌抢先进入快车道的必要条件之一。
3、销售终端。
在未来几年将会有很多具备区域优势的婴童产业终端形成,据业内人士称,现在已有几十个地级市的孕婴专营店的年营业额能达到2~3千万元,最好的,在一个县就做到了400万的年营业额。
这些专营店会完成从大百货零售业的产业分流,这个分流会形成婴童产品在专卖领域与大终端卖场同台竞争的局面。
在中国的国情下,掌握这些销售终端,将最有希望、有能力建立一个孕婴产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