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 浙江:绍兴纺织集群阵痛中谋求变革
好消息似乎不断传来。
继中国政府5月30日宣布取消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后,6月11日凌晨,到访的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与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进行了长达10个小时的闭门会晤后表示,中国与欧盟已经就未来3年中国对欧盟纺织品出口的增长达成协议。
从现在到2007年,双方将保证一个平稳的过渡,到2008年,欧盟市场将对中国纺织品全面开放。
差不多同一时期,浙江省绍兴县经贸局关于此次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贸易设限影响的调查表明,被限制的敏感产品产量不到全县纺织产品的5%。根据综合评估,近期的贸易摩擦对绍兴县纺织业的影响约为4%;如果光是考虑美国单方面的因素,则影响仅为2.5%。
但绍兴县县委书记徐纪平仍然无法打消他的忧虑。在去年11月举行的“纺博会”上,面对产能普遍过剩、产品档次偏低等问题,他就曾经用“前所未有”这四个字形容绍兴县纺织业将要在后配额时代面临的挑战。而今内忧未解,外患又至。
刚从日本、韩国考察招商回来的徐纪平感慨良多———这两个国家都曾是纺织品生产的大国,此后分别用20年和10年的时间实现了转型,实现了纺织业的去芜存菁———“我们绍兴县需要多少年?”
6月10日,记者漫步于这个纺织之城时,梅雨如期来临。这个一年一度的雨季要在江南盘桓一个月左右,绍兴纺织业的拨云见日,无疑也将经历一段时间的痛苦转变。
①纺织企业内外交困
“绍兴县企业很多做涤丝,档次比较低,利润很薄。”绍兴县龙头企业天圣开发的国际领先面料,毛利率为百分之十几,那些做“大路货”的企业,利润都是可怜的个位数。“为了企业正常运作,微利甚至微亏的单子都不得不接。”
属于纺织业中间环节的印染业是绍兴县纺织的拿手好戏。而今它的困境也有据为证:绍兴县经贸局今年3月份的情况汇报表明,截至2005年2月底,全县有印染企业181家,印染行业加工能力约为132亿米。但是,在他们为全县完成的225亿元工业总产值中,利润仅为区区2.43亿元,也就是说,绍兴县工业总产值的近20%,所创造的利润还不到5%。更要命的是,印染业约1/3的企业(64家)是亏损的,亏损额为1.52亿元。
浙江省内媒体披露,织造业2004年的利润率是4.1%,纺丝业也存在严重的亏损。关于化纤业,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是“全面亏损”。当记者就此向绍兴县政府的人士询问时,既没有得到承认,也没有得到理直气壮的反驳。这似乎从一个侧面说明:纺织产业的几大重要环节都岌岌可危,难怪占绍兴县工业经济总量75%的纺织业,贡献的利润却远没有这么高的比例。
“怎么会不亏呢,”绍兴天圣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朱建农说,“绍兴县企业很多做涤丝,档次比较低,利润很薄。”天圣开发的国际领先面料,毛利率为百分之十几,那些做“大路货”的企业,利润都是可怜的个位数。“为了企业正常运作,微利甚至微亏的单子都不得不接。”
原辅材料等成本上涨,也使企业的盈利水平下降。煤炭价格在2002年恢复到1997年水平,2003年比1997年价格上涨14.25%,明显高于其他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2004年以来,煤炭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也高于全部工业品的平均上涨幅度和主要用户行业产品的上涨幅度。再以电为例。浙江大电网的工业电价为0.71元/千瓦时,由于缺电,大部分企业还需要自备发电。按照2004年的柴油价格,自备发电的成本为1.2元/千瓦时。今年上半年,国家调整了油价,企业自备发电的成本更高。绍兴市所辖的嵊州一纺织公司总经理王维扬告诉记者,他的企业自备发电成本要达2.61元/千瓦时。
绍兴县经贸局的情况汇报称,煤价上扬使电厂供应染厂的蒸汽价格上涨,国际油价的攀升又使染化料及助剂价格大幅上涨。加上运费的上涨和因开工不足造成的平均财务、管理费用的增加,印染企业的成本“大涨”。而产能的过剩使业内不仅没能提价,反而有所下滑,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了极限。
欧美此时挑起的贸易争端,犹如压垮骡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县经贸局的内部分析显示,全县纺织服装外贸订单的现状是“价跌量缩”和“价平量缩”,企业观望气氛浓厚。欧美对我纺织品设限,虽然涉及绍兴县纺织品出口数量不大,但考虑到各国可能效仿,巴西、土耳其等国采取制止我国纺织企业参展的做法,以及服装出口受阻向上游面料企业的传递,都会对纺织品今年出口造成负面效应。县经贸局预计,今年全年能保证10%至20%的增长就很乐观了。当地一家企业老总说,除了中东市场,绍兴县纺织品出口通道“四面楚歌”。
②块状经济之今昔
绍兴县县长冯建荣把绍兴纺织业的困难概括为四句话:机器先进了,操作跟不上;市场变化了,产品跟不上;规模扩大了,管理跟不上;环境变化了,经营跟不上。
有句话他没有说,那就是:块状经济成气候了,但最具竞争力的品牌建设没有跟上
在绍兴县纺织业遭遇的困境中,企业相互之间的压价竞争尤其惨烈,其根本原因就是产能过剩。小小一个县的纺织业,何以扩张到那么大的体量?绍兴县县长冯建荣说,“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发展史,在绍兴就是一部纺织工业发展壮大的历史。”当这一过程以产业集群的形式轰轰烈烈于彼时的江南大地时,其势不可挡是可以想见的。
产业集群(Clusters)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 Poter)提出的。“集群”概念源于生态学,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相同或关联性很强的产业)的企业根据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横向竞争和合作关系,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而形成具有聚集经济性的产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