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艾丰对话
记者(冉永平):衣食住行,衣排首位。可见服装业与消费者关系之密切。我国服装业规模不可谓不大,服装企业也似满天繁星,数量庞大。但是人们很难说出中国服装业有什么名牌。至 少,服装业的名牌,没有其他行业那么响亮、那么获得公认,您认为个中原因是什么?
艾丰:服装业创品牌客观讲难度比较大。首先服装业是一个进入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其一大特点就是劳动密集,适合乡镇企业发展。因此,服装企业大多起点比较低。而做品牌要讲规模、讲投入,企业太小,没有一定的集约性,很难树起有影响的全国性品牌。
记者(冉永平):我理解,企业的规模和品牌的影响半径成正比。企业规模小,市场覆盖就有限,而品牌影响力的先决条件是要看到你的产品。其实服装业除了一些外来品牌外,很多品牌具有区域性,这可能与我们企业的规模有关。
艾丰:规模是基础,但对于服装业,除了规模,另外一个更大的障碍是文化。服装不同于其他产品,它是穿在身上,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因此,服装的文化、美学内涵很高。说服装企业起点低还包括从业者的素质。国内服装厂,特别是乡镇企业,不少是家庭作坊出身,从业者文化素质有限,从而影响了文化内涵深厚的服装业品牌的发展。
记者(冉永平):很多人认为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行业,技术含量不高。这可能也正是服装业做不出品牌、做不出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其实,服装业除了面料的科技进步以外,最大的技术含量是文化、美学内涵。而我们的从业者如果文化、美学内涵缺乏,可以说等同于其他行业的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当然会影响其健康发展。
艾丰:不仅如此,制约服装业品牌发展的另一大问题是外来文化冲击。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经济原因,目前西方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形成不小的冲击。某种程度上,外来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这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这一社会环境无疑使得文化内涵丰富的服装业,树自主品牌的难度加大。别说出口,就是在国内市场,自主品牌都必须涂上洋文化的色彩,否则就不好卖。
记者(冉永平):的确,目前在服装业中外品牌混淆不清的特点最明显。到商场转转,很难从名字来判断哪些是海外品牌,哪些是本土品牌。比如“雅戈尔”、“法涵诗”、“达芙妮”,单从名字谁能判断出是洋品牌还是本土品牌?但是,对于庞大的中国服装业,树自主品牌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如果我们的服装永远只能贴牌生产,永远只能出口到国外的廉价超市甚至地摊,我们就没有办法避免“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尴尬。靠廉价、靠“海量”支撑的纺织品贸易就难以从根本上避免贸易摩擦。那么中国纺织品走品牌之路难道就没有希望了吗?
艾丰:看到困难是为了解决困难。如果畏难而放弃,现状永远也无法改变。其实,服装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发展自主品牌也必须坚定信心,必须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持之以恒必能突破。
首先,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必定会作用于文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高,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也不断加强,这对树中国服装品牌是一个很好的前提。其次,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服装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吃透,做出东方文化特色,中国服装品牌就能区别于西方。
记者(冉永平):您说的这两点很重要,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带动文化,会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差异化是竞争者求生存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艾丰:这当中融合是很关键的两个字,甚至可以说,只有融合才能走向世界。如果仅仅是民族的而不融合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或者仅仅是传统的而不融合现代的东西,这样的产品也难走向世界。比如中药,是国粹,但是如果不吸收现代的制造技术,不按照国外能理解的方式推广,就很难大规模走向世界。服装业也一样,必须要融合古今中外。
此外,服装业走品牌道路更要有韧劲,要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切不可急于求成。品牌是讲发育的,要有时间的积累。不能说服装业缺名牌,我们马上就能造它二三十个。一个人再给他吃好的,也不可能从1岁一下子发育到20岁。
记者(冉永平):您说的这点其实不仅仅针对服装业,任何行业做品牌都要有慢功才能出得细活。记得当初有些白酒品牌,靠在电视台大做广告也一夜成名了。但那样的“名牌”是缺乏生命力的,转眼也就消失了。所以,品牌经营应该是企业的战略问题,而绝非战术问题。战略与战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目标的长远与否。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