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经营能“吃肉”
“我们卖的是衣服,人家卖的是品牌。这差距就像吃肉和喝汤一样。”在晋江考察期间,考察团一位成员的话让人感慨万千。
应该说山东服装行业不乏名牌,“即发”、“仙霞”、“新郎”、“兰雁”、“耶莉娅”等都是响当当的中国驰名商标,而且截至目前,山东服装业中共有6件中国驰名商标,占全国的1/5。但山东的服装品牌经营却远远不及福建。当福建的柒牌、利郎、劲霸、七匹狼等品牌威名远扬的时候,山东的仙霞、耶莉娅等服装品牌却不见动静。大部分企业只是为别人做嫁衣,赚取可怜的“打工钱”。
再看福建,以晋江为例,品牌集群,一家名牌服装企业往往可带动数十家中、上游行业的工厂为其提供服务。目前已形成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000多家,集化纤、织造、染整、成衣生产为一体的工业体系,年产值近300亿元,出口创汇近7亿美元。在晋江的陈埭镇,形成了长达数公里的鞋材市场,吸引了各个省份及韩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的鞋材鞋机客商在此经营,年交易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
而且在品牌宣传包装上,晋江人不惜重金,当地有人戏称,央视五套是“晋江频道”。一些知名的品牌如安踏、七匹狼,每年花在广告上的费用都不下千万。但是,在山东,有的服装企业因为是国有企业,每年的广告费被严格限制,不能超过销售额的3%,在福建,这个数字达到10%以上。
尤其是在品牌经营战略上,福建企业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一些企业将企业名称与注册品牌名称一致起来,如安踏、金鹿、利郎、柒牌、鳄莱特等。这一招的优点是有利于节约传播费用,在宣传企业的同时也宣传了品牌。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企业开始实行品牌与生产分离的经营模式,即品牌虚拟经营战略。品牌持有者超脱于生产线,更能把精力投放在技术革新、销售服务与品牌推广上,自己不生产却赚大头。像七匹狼服饰有限公司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方式,同时将公司的研发和营销机构迁到香港和上海,让数量众多的中小生产企业成为自己品牌的生产车间;安踏公司每年投入近1000万元搞研发,促成“产销分离”,即使是自己的工厂,也要与其他为安踏做订单的厂家公平竞争。
“贴牌”永远只喝汤
应该说山东的服装生产在国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山东的服装产量6.9亿件,在全国处在第四位,仅次于广东、浙江和江苏,还高于福建,规模服装企业已达400多家。然而山东服装业整体水平并不高,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占的比重太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品牌经营意识,而一味地进行“贴牌”加工生产,利润低。
资料显示,在韩国的服装市场有70%的服装是来自山东加工的。在胶东半岛有大量的西服、女装、各式内衣等出口到韩国、日本,其中不少是国外的服装大品牌委托山东加工后而返销的。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服装属于山东产而不是山东牌的格局。如韩国著名服装企业LG时装公司在山东、江苏等地生产出大量的名牌西装返销回国。
当然,正如山东服装行业协会有关人士所说,大量来自国外的“贴牌”服装也给山东服装业带来了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但老是停留在学习阶段而没有自己创新,则肯定会逐渐失去市场。据统计,去年山东纺织业的出口创汇额占全省外贸出口创汇的30.3%,而其中的57.98%来自服装业。但遗憾的是,在所有的服装出口中,只有“兰雁”牛仔等个别企业打的是自己的旗号,绝大部分不过是以别人的名义走出了国门。说穿了,咱们挣的只是加工费这个小头,而巨大的“品牌效益”则是别人的。
不可否认,福建晋江更多的品牌是从贴牌起步的,经历了仿制、贴牌、造牌几个阶段。但是他们的成功证明,即使有稳定的海外订单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终归也是受制于人;要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山东服装质量过硬,但品牌不响,当务之急就是从贴牌加工转向创出自主品牌,力争直接到国内乃至国际服装市场中拼抢。
山东服装,到了该醒悟的时候了!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