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典型的服装企业中,开出2000元月工资却找不到熟练技术工人的现象已不鲜见。“服装厂留人难。因为很多厂工序一样,工人到这儿能做,到那儿也能做。而要能留住人,除了多付工资外,还要考验企业的魅力。既要保证一定的待遇,又要让员工觉得事业发展有前途,还要让人觉得有归属感。”在宁波的维科集团宁波维钟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少雄在第99届广交会上不断感叹,中国人工高成本时代来得太快了。由于人工、原料、能源等的上涨,张少雄管理的300多人的工厂,每个月要花费五六十万元人民币为新增加的成本买单。这意味着1年下来,企业六七百万元的利润“蒸发”了。
人工高成本时代来临
去年和前年相比,人工成本至少上升10%。这是在广交会上采访许多企业时得到的信息。
而有些企业面临的人工上涨压力比这更高。“工人每个月至少得支付1500元工资,去年人工成本比前年上升了20%。”维科集团华美线业公司副总经理周晓南深感人工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的压力。
这种压力也同样困扰着广东省潮州市嘉柏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泽端。“生产工人的工资占产品成本12%至15%,原来每个工人每月工资1200元至1500元,现在达到1800元至2000元左右,企业不提高工资无法留住工人。对于企业来说,也不愿意工人更换太频繁。因为老工人有工作经验,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有保证。这样就不得不为人工成本上涨多买单。”
人工成本上涨之势已非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独有。身在黑龙江省的威时利和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国滨表示,在他的企业,劳动力成本也增加了10%左右。但更让人担忧的是,在技能型企业,很多工厂都需要高级技工,但这些人对工资要求很高,一旦不满意,他们就会跳槽。企业为了留住这些人就必须提供优厚的待遇。而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更为严峻。要留住人才,企业就更得想招。
湖北美尔雅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李克国总经理介绍,劳动力上涨已成为纺织服装全行业的问题,中西部地区同样不能避免。湖北地区服装企业的平均工资并不比沿海差多少,即使工人每个月的工资比东部地区少百来块钱,但因为湖北产业链不如东部完善,产业分工不如东部地区细化,服装加工的专业化分工优势不如东部,工人的生产效率自然难与东部企业比肩。细算下来,湖北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比东部沿海地区低。
晨风集团董事长尹国新算的一笔账着实感受到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高成本的具体含义。据尹国新介绍,晨风在江苏昆山的工厂,工人最低保障月工资是1200元,同时公司为员工提供免费食宿、免费用水用电,为员工缴纳失业险、医疗险、工伤险、养老险、生育险五险。此外,员工还享受三个长假回家探亲报销路费的福利。
培育自有实力点
面对员工的流动,张少雄抱着一份平常心的态度。他把企业员工分为三类:一类是依靠对象,包括销售人员、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对这部分人,企业应想方设法留住。第二类是稳定对象,例如熟练档车工等。第三类是毋须限制其流动的那部分。张少雄认为,人员流动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稳定的人才队伍框架结构。人才队伍框架稳了,人员流动也就是少一块砖补一块砖,缺一块瓦添一块瓦的问题。
“这几年做企业太累了,只有不断想辙,才能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否则,企业早做不下去了。”在维科集团内部公认为擅长创新的张少雄,直言不少创新是被形势逼出来的。近年该公司开发了系列天丝面料,并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注意不断降低成本。张少雄感叹,现在只有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成本来消化人工、原料上涨带来的压力。
靠技术创新靠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企业实力点,这让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远离劳动力、原料上涨带来的烦恼。该公司国际业务部副经理吕拥辰向记者介绍,通过近年的技术创新,鲁泰已从国际市场的跟随者变成领跑者。鲁泰现在已能开发220支双、240支双的棉纺面料。早已开发出的国际领先的200支棉纺面料已实现批量生产。
吕拥辰认为,市场每天都在变,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实力点,每一次风波来临时都要疲于奔命去应对。吕拥辰明确表示,鲁泰不担心人民币升值,不担心原料涨价,不担心劳动力价格上涨。“五年前我们还提,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五年后的今天,我们提出别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要做到,我们要有这种干劲和勇气。现在不是我们模仿别人而是别人追赶我们。”吕拥辰自豪地谈到,这些年,中国纺织企业品质提高的速度非常快。从开始模仿,到能慢慢接近欧、美、日发展水平。如今,在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跨越,有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国外学习的对象。如在意大利,100支双、200支双的棉纺面料很少。而鲁泰的产品,无论是手感、色泽,还是内在品质,都超过国外产品水平,其开发能力更在国外企业之上。“有能力的企业总会有机会走在前面。”吕拥辰的话,透露出在做强进程中的纺织企业的底气和信心。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