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与其他麻类纤维相比,拥有诸多优良特性,且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国际市场需求量极大。但面对这块可口的蛋糕,国内纺织企业却甚少有人下口,原因就在于大麻结构特殊,特别是果木质素含量高,大麻脱胶工艺长期以来难以突破,被业内人士论定为不可用机器纺织。“大麻短纺织布及工艺”技术的发明,一举攻克了大麻脱胶的技术难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打破了“大麻不可用机器纺织”的禁区,使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发展为中国大麻纺织行业的“老大”。
在走进晋城市阳城县八甲口镇之前,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竟藏着全国最大的大麻脱胶、梳理、纺纱、织布生产基地——绿洲麻纺,而“绿洲”拥有的另外一个“最”同样引人注目:全国最早攻克大麻脱胶历史难题的企业。“绿洲是利用科技创新,打破企业桎梏的典型。”晋城市商务局王新善局长这样告诉记者。4月26日,记者一行走进了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两个专利
在绿洲的产品陈列室,质地爽滑、花纹精美的大麻坯布、床品以及服装一一排列。绿洲党委办公室的李科长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都是出口创汇的排头兵,但在十年之前,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这一切都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结果。
绿洲纺织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燕宏斌提起“大麻牛仔布制造工艺”、“大麻短纺织布及工艺”这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时,神情透着自豪。
大麻与其他麻类纤维相比,拥有诸多优良特性,且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国际市场需求量极大。但面对这块可口的蛋糕,国内纺织企业却甚少有人下口,原因就在于大麻结构特殊,特别是果木质素含量高,大麻脱胶工艺长期以来难以突破,被业内人士论定为不可用机器纺织。而麻类家族中的亚麻、苎麻却早已被国内一些企业应用到纺织品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大麻短纺织布及工艺”就是绿洲打破桎梏的创举。这项技术的发明一举攻克了大麻脱胶的技术难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打破了“大麻不可用机器纺织”的禁区。也就是这项发明,使绿洲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发展为中国大麻纺织行业的“老大”。
一年扭亏
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前景一片光明的企业,在1992年却是被媒体通告的“山西省百万元亏损大户”。1969年建厂的绿洲在1992年之前还是一个只有500多名职工的棉纺企业,与当时闻名业界的山纺、晋纺相比,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那时国家对棉花还实行统购统销,1991年全国棉花减产,纺织企业遭遇“紧箍咒”,绿洲当时拿到的原料只够维持三个月生产,形势非常严峻,而此时企业亏损已达到六、七百万元。面对国内外纺织品市场产大于销、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危在旦夕。出路在哪里?只有寻找新项目转产。
谈到大麻这根救命稻草的出现,燕书记形容是“天时加地利”。如果说深圳市场上一块偶然跃入绿洲人视线的手织大麻夏布是“天时”,那么晋城农村丰富的大麻资源就是“地利”,有了天时地利,绿洲毅然决定转产麻纺业。在攻克了大麻脱胶这一历史性难题之后,绿洲开始走上了扭亏之路。
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企业1992年转产,1993年即开始扭亏,然后逐年好转。2005年公司实现税利1100万元,利润最高达到500万元;“十五”期间,在全国纺织行业持续低迷的困境中连年赢利,累计实现税利4877万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受到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从格上涨等多种减利因素的严重影响下,企业仍然完成了工业总产值13205万元、销售收入15523万元、税利1225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9200元。
就在绿洲转产走上发展之路的时候,当年的老大哥山纺、晋纺却早已没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目前,绿洲的大麻纺织产品达到了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大麻纺织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在不断进行的外贸合作中,绿洲逐渐走上适销对路的生产,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做产品。职工笑着称自己的企业是“联合国”,因为在厂区内经常可以看到外国客户的身影,每年他们都会抽一、二个月的时间来厂里小住,一方面是下订单,另一方面,则帮助企业拓宽销售渠道。
十年攻关
“为了攻克大麻纺纱的技术关、设备关,我们整整度过了十年的艰辛路。”燕书记如是说。
1992年,绿洲成立了包括董事长、工程技术人员在内的“大麻纺织科技攻关组”,由于条件有限,科技人员在简陋的环境下做试验,先在烧杯里测试,再到锅里,最后再到设备里。经过艰
苦的攻关,终于攻克了大麻脱胶的技术难关,又一鼓作气攻克了大麻精干麻预处理、梳棉、整经、浆纱到织造等技术难题,开发出了大麻纱和大麻布以及服装鞋帽、床上用品等系列产品,打破了“大麻不可用机器纺织”的禁区。
由于大麻含果胶质、木质素高,传统的纺织设备无法满足大麻纺织的技术要求,而国际、国内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专门用于大麻纺织的专用设备和技术标准,所以解决了工艺难题,还得解决设备难题。绿洲的攻关小组一次次地反复试验,改造原来棉纺、毛纺、绢纺及苎麻的加工设备,全面适应大麻纺纱和织造的要求。
提到科技攻关,就不能不提人才。令人诧异的是,在绿洲的攻关人员里,最高学历只是大学本科,而且攻关小组中普通的技术工人占到相当比重。绿洲党委办公室的李科长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的成绩都是实践中来的,企业看重的是经验与创新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如今的绿洲自1995年以来,已累计投资1亿多元,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了更新改造,先后引进意大利、德国、瑞士、法国、香港以及国内一流的自动化麻纺设备,在全省同行业率先实现了织布“无梭化”。
采访中燕书记无意中提到一句,今年,受国家麻纺协会委托,绿洲公司正在起草麻纺织品行业标准。
由一家企业单独起草制订行业国家标准,这在任何行业都是十分罕见的。原来直到目前,中国整个纺织行业都没有关于麻纺织品的行业标准。这件事成了绿洲人的又一大自豪。
一亿缺口
燕书记拿着一块本色坯布告诉记者,这款产品是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在欧美市场十分抢手,创汇几乎占到绿洲每年外汇收入的80%%。
照理说有了这么赚钱的产品,绿洲应该是“衣食无忧”了,可在绿洲的厂区转一圈发现,厂房、车间多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旧建筑,办公楼内的陈设也十分简陋,和大麻纺织品的精美比较起来,只能用“朴素”两个字来形容。
燕书记介绍,为了做强做大“绿洲大麻”,企业这几年的赢利全部投到了设备进口、技术改造等方面,对一些基础设施的改造只能一拖再拖。新设备回来了,甚至要将办公室、仓库打通改建后来做车间。厂里去年计划起一座新车间,但一直到现在也只是完成了地基部分。
厂里现在还有更大的动作,即目前正在实施的总投资为1.26亿元的《大麻纺织品工程》二期项目。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双高一优”项目和省、市工业调产重点项目。这一项目完成后,公司将形成年产各类大麻纱线7600吨、面料1600万米,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2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达到4亿元,实现税利7000万元,出口创汇2100万美元。产品开发重点将向服装、家纺等深加工领域延伸,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链。
可在绿洲准备大展宏图的背后,企业却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原材料缺乏、融资难、企业负担重等问题。
燕书记说,现在这些问题正在严重困扰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是融资难,二期项目需要的1.26亿元的投资,但目前只到位不到3000万,企业的二期技改项目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原材料也严重匮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扶植力度的加大,不少农民开始改种粮食作物,大麻产量逐年减少,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由于绿洲的国营体制,多年积累下来的历史包袱也成为企业的重负。
“企业最终会走上改制之路,这也是省领导来绿洲调研时提出的要求。”燕书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