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来到我市首家来自欧洲(瑞典)的外商独资企业、3年前落户市经济开发区的依爱夫纺织有限公司,再次领略了“伊佳林”品牌的风采。在总经理办公室里,挂着好几套漂亮的奇装异服,还陈列着10多套款式新颖的运动装等体育用品,证明这家公司在产品上正经历着由“加工”到“创造”的转型。
与大多数服装企业一样,依爱夫公司刚成立时也做“贴牌”生意,生产的“蜘蛛侠”、“超人”等游戏服装在欧美市场上十分走红,与阿迪达斯、恩宝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合作,效益也不错。但在贴牌加工过程中,企业渐渐意识到,靠劳动密集型的“人海战术”,所得回报只是蝇头小利;没有自主品牌,企业只能在低水平徘徊。于是,依爱夫选择“转身”。“我们贴牌做一套运动服装拿不到几元人民币,但一订上国际品牌的标签,可以在欧洲市场卖到一两百美元。因此,自主创牌对于我们来讲,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一直在寻求一条高附加值生产渠道的汪维佳向记者坦露心声。去冬今春,该公司先后在中国和瑞典注册了“伊佳林”商标。在品牌宣传过程中,依爱夫不走寻常路,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借助靠近上海的优势和与上海商贸关系中留下的诚信足迹来打开市场。在3月举行的上海全国汽车拉力赛服装招标中,由公司自己设计制作的多款清新、时尚的运动服博得了评委的赏识,力挫国内多家知名运动服装品牌而中标。“伊佳林”成功的处女秀吸引了国内外一些体育用品制造商的关注。“伊佳林”这次能够登上全国体育大会的服装舞台,是有足够底气的。记者在宽畅、整洁的车间内看到,3套全自动生产流水线、500多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正在不停地运转,1000万件(套)服装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在车间一角,记者看到一个小组前挂着一面流动红旗。生产质检科科长李小燕告诉记者,公司为打造自己的品牌,不但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先进设备,今年初还专门成立了由40名“精英”组成的从设计到生产一条龙的品牌服装小组,10多道工序全列入考核范围。“质量流动红旗就像生了根一样插在我们这个班组。”组长李华无不自豪地说。也正是在这个“品牌小组”高质量的引领下,全体员工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企业先后通过了 COSTCO、KELLWOOD 等国际知名公司认证和ICTI国际商业行业守则的验证。所有这些,使“伊佳林”在品质、设计和价格上,比同样参与竞标的多个国际品牌更胜一筹。
“这次能够在上海全国体育大会代表团招标中战胜国际品牌,说明上海体育界认可了‘伊佳林’。但一个品牌的崛起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我们将花三五年时间逐步实现转型,力争全部生产自己的品牌服装。”汪维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自主品牌创新,提升了产业层次和产品含金量,今年1月至4月,共实现产值7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4%%。尤其在品牌广告策划上更是棋高一着,请明星做产品代言要花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但借助全国体育运动会这个平台,既请运动员做模特,通过电视直播赛事,使“伊佳林”品牌走进千家万户,又扩大了服装市场,有一石二鸟之效。运动系列产品中的箱包、袜子、毛巾等,都下单给我市企业生产,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编后:从原来的合作伙伴到如今的竞争对手,不仅是经营角色的转变,更折射出经营理念的更新。作为服装大市,如何让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服装企业走出有“品”无“牌”的窘境?如何规避人民币“破8”后服装企业利润空间日益狭小的尴尬?“伊佳林”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借鉴。(作者 蔡美兴 何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