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品牌占市场 再建基地谋发展
“终端模式”打造地产服装品牌
酒好不怕巷子深,品牌商品不愁销。这个夏天,万州区温州商会会长、帅得龙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春和同仁们忙得不亦乐乎。地处万州区申明坝的服装厂刚刚投入批量生产便订单不断———每天数次奔波往返于生产车间和专卖店的王晓春还要接待三四拨慕名而来的外地经销商;而公司从沿海聘回的十余名技术骨干和刚刚培训完毕的300余名员工,亦全力以赴投入生产,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
一家刚刚建成的服装生产企业,怎么能有如此红火的市场?万州和外地的很多同行在羡慕之余更不乏惊奇。然而,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与刚刚“出生”的企业生产车间相比,“帅得龙”这个品牌却已经趋于成熟,并在区内外一大批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这也正是帅得龙公司推崇的“终端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实效。
缺少知名品牌,这的确是多年困扰万州服装行业发展的尴尬。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万州服装行业便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以老城区下半城的“当铺巷”、“昙花寺”两大自然形成的服装市场为载体,300余家本地小型服装生产经营企业应运而生,而城区近郊的高梁等地也成为“万州造”服装的“出生地”。面对当时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的消费者,很多本地商家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现在万州城区沙龙路从事建筑装饰材料经营的徐继佑,向记者坦言多年前在当铺巷从事低档西服经营的辉煌历史,每逢春节前后,店里的西服每天都能销售20套左右。
老徐同时也向记者介绍,随着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意识的不断提升,由于没有品牌,不上规模和档次,万州服装行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红火以后,又趋于低迷。很多以前从事服装加工、经营的同行们,都由于消费群体的减少而纷纷转行。老徐的话没有假,据不完全统计,万州服装加工企业已经削减至100余家,而上档次的万州服装经营店也大都是以经营外地知名品牌服装为主。本地造服装的销售则主要集中于小天鹅、商贸城等批发市场和农村集镇。
面对本地造服装的低迷,外地人王晓春却依然选择服装加工经营作为自己在万州第二次创业的途径,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勇气和胆识。而从终端模式入手,却又体现出这个温州人的精明和创新意识。2005年,已经在万州打拼十余年,在万州有关领导和区对口办的感召下,又重返万州创业的王晓春以300万的价格卖掉了高笋塘中心商贸圈的两个黄金铺面,运作重庆市“帅得龙服饰有限公司”。让很多人惊奇的是,他并没有先建厂房和引进设备,而是先创立品牌和打开市场。“帅得龙”商标注册后,他把“帅得龙”的牌子拿到沿海知名生产企业去贴牌生产,然后拿到西南地区和万州、重庆等地销售。在各地开设办事处、销售公司和专卖店。仅一年时间下来,由于款式时尚、质量过硬,“帅得龙”服饰很快得到了各地消费者的认可,“帅得龙”品牌立了起来。用王晓春的话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做出“名气”以后,王晓春又在很多人的质疑声中在万州建设加工基地———投资1100万元,引进日产5000件套休闲服装和牛仔裤的现代化服装生产流水线,并招募了300余名员工,最终将为万州解决900余个就业岗位。更值得一提的是,与王晓春合作的上海逸歌服饰有限公司对“帅得龙”的创新模式和前景十分看好,主动提出向“帅得龙”投入资金,争取把“帅得龙”做得更大、更强,早日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记者 应 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