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态产品的概念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又涉及到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环境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因此目前对生态产品的理解存在着不同,关于生态产品的定义也就不同,各种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对产品的生态性能的评估准则也不同。
有的生态标签体系强调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对环境造成危害,有的生态标签体系强调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对环境以及消费者造成危害,还有的标签体系对产品的再循环使用提出了要求。除了认识范畴上的不同,许多生态标签在具体标准的规定方面,认证程序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的生态标签没有对产品生态性能评级的规定,有的产品仅仅是对产品中某些方面的性能的信息反应。
为了能够统一对生态产品的认识,对如何建立生态标签提供指导,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ISO曾对生态产品的概念进行归类:
第一类型: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提取、到产品的运输、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自愿加入,多产品种类,第三方标签体系。
第二类型:自我声明的标签。或是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或是考察产品的某方面的生态性能。
第三类型:环境行为的声明和报告(Non-selec?tive)。
由各发达国家政府制定的各生态标签基本上都属于第一类型,他们代表了当今生态标签发展的主流。这些生态标签计划强调的是从整个生命周期内考察产品的生态性能,包括产品的原材料的生产和制备、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这些生态标签适用于多产品品种领域甚至是服务领域,对每一类别的产品使用LCA的原则制定生态产品的标准。其评审原则为由第三方试验室检验和现场审核,由申请厂商自愿加入执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较著名的生态标签有:德国的“蓝色天使”,北欧地区“白天鹅”,欧盟的“花型标签”,加拿大的(ECP),日本的Eco-Mark等。这些生态标签由于受到政府的支持,在生态产品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生态产品的发展,形成一致的、科学的评审标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往往被各国政府作为制定环保生态法规和法令的依据。
第二类型的生态标签,主要是由一些民间组织机构、行业协会建立的生态标签。这些生态标签往往是考察产品的某一方面的生态性能(如产品的使用性能、产品的废弃处理等),对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或是产品的再循环使用提出了评审的标准,其评审原则也并不强调由第三方试验室或是现场审核,有的还允许申请厂商自我声明。这些生态标签由于满足了一定的需求,因此,在市场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如:“Oeko-Tex”,“EcO-Tex”,“Bioland”,“Demeter”等。
第三类型的生态标签,是由一些买家制定的,用于对自己的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的生态性能进行标识。供应商无需进行申请,只要产品经过指定试验室的检验满足了供应商制定的生态产品标准即可。这些生态标准的制定往往同产品售卖地的产品的生态环保法规、法令一致,有时较严格一些。
除了上述三类标签外,还有一部分标签没有被归类其中。由于ISO的标准只能作为一个制定生态标签的方法参考,而并没有给出各个产品领域内在如何使用LCA分析,如何对原材料、包括生产过程、废弃处理对生态产生的危害进行评定,也没有给出各类生态产品的具体的标准。目前各种生态标签体系对各类产品的评估标准依然有很大的差异。
以北欧的白天鹅标志、日本的生态标签、加拿大的生态标签ECP为例,白天鹅标志对纺织品和服装使用的原材料并没有限制,只是对原材料在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品、对环境的释放以及原材料中含有的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以及原材料的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日本的生态标签对于由合成纤维构成,则作出明确的规定,如所使用的PET涤纶纤维必须是由再循环材料制成(废弃的塑料瓶等)。至于加拿大的生态标签ECP则更为苛刻,要求棉花纤维必须是有机生长的棉花,而且加工过程中不能够使用染料。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三个评审标准都使用了LCA分析的方法来制定产品的评审标准,但评审标准之间的差异仍然非常大。加拿大生态标签ECP的生态评审标准给未来的生态纺织品提出了努力的方向,相对而言,白天鹅标志的评审标准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除了对于生态产品的认证标准的规定外,各生态标签的认证程序、有效期、认证费用、对生态标签的授权、使用和监控等方面,各生态标签也存在着不同。由于消费者普遍对自我声明的标签缺乏信任,现在各国政府制定的生态标签的认证主要采取第三方试验室检测并现场评审,并接受消费者组织机构的监督等方法和措施。那些不经过第三方试验室检验或是不经过现场评审,认证过程不严格的生态标签正在逐渐失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