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苏州大学传来消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张雨青博士发明的“纳米丝素颗粒的制造方法”正式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发明专利证书》,享有了专利权。
张博士发明的蚕丝纤维加工技术可以生产粒径约为35~125nm的球形丝素纳米颗粒。这种结晶性丝蛋白纳米颗粒由再生液体蚕丝直接加工而成。该项技术具有加工工艺简单、加工试剂可再生循环利用、生产成本低、加工工艺绿色环保等特点,克服了目前市场上的丝素粉末大多来自于丝纤维的机械粉碎,受现有粉碎技术的限制,很难获得低于微米级的丝素超微颗粒,不仅颗粒大,而且粒度分布宽、形状各异、表面粗糙等缺陷。为蚕丝粉末的深度开发尤其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创造了条件。
利用这种技术获取的丝素纳米颗粒结晶度接近天然纤维,不溶于水而能悬浮在水或水溶液中。这种蛋白颗粒由十八种氨基酸组成,能强力抵抗紫外线辐射和体内、体外蛋白酶的消化。因球形颗粒的表面有许多活性基团,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可与酶、多肽等药物生物连接,在药物缓释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种丝蛋白纳米颗粒可以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医用生物材料、高级化妆品、抗紫外护肤品、表面改性材料等。
丝纤维可以再生制成多种形态的丝素材料如液体、纤维、粉末、膜、凝胶、多孔基质等;丝素蛋白膜和丝素蛋白多孔基质在人体组织工程中正在得到开发与利用,如丝蛋白人工皮肤、再生组织骨架等。丝素纳米颗粒制造新方法的发明必将对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